第59部分(第2/4 页)
共识,认为这个企业有重大的问题。银行停贷了,国土局办事也不顺了,税务局也派人下来检查了,等等,一下子就促发了企业的急性心肌梗死。
王巍:企业现在要懂得与媒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但什么是适当的距离呢?企业往往没有意识或概念。
范棣:企业刚开始接触媒体的时候,每一个新闻记者都是人,都是很感性的人,他佩服你也好,不佩服你也好,真的是心里崇拜你也好,或者心里骂你也好,不会暴露出来的。如果一个企业家不懂得与媒体保持距离,失去了自己的新闻原则,想与新闻记者交朋友,请他们吃饭、唱歌,让媒体对他进行一些夸奖,这并不难做到。企业家觉得软性广告很好用,不花钱,一开始又很顺手。不就是请几顿饭,大不了给一些红包,报纸上、电台里、电视上出现一些对企业有利的软性报道,而且最容易让人相信,成本低。
这个时候,媒体也知道,反正你不是让我说好的吗,只要不违反大的原则,又有一些新闻价值,那就说嘛。所以,就让企业家给媒体讲故事,媒体就从新闻的角度编故事,自然里面少不了一些水分。甚至媒体和企业一起商量如何编故事,如何拔高,如何让企业的社会形象更加光彩照人。这个时候,一切都好,企业与媒体两方面的利益高度一致,整个一个双赢。但长期的负面效应慢慢开始积累下来了。
问题是:媒体是永远不能满足的,爆料是媒体的天性。这个时候距离就起作用了。如果距离较远,你只给媒体一次报道的机会,完了就完了。但是,现在大家是近距离了,媒体要从你身上挖出更多的东西,不断地抬高你。第N次来找你的时候,重复第N…1次的事情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它就会问你,还有什么事情可以从某某角度说的?比如说,中国的战略写完了,谈谈美国的战略怎么样?美国写完了,你在欧洲发展的战略?等等。它就一直帮你加料,一直把你的原料、辅料烧到一干二净为止。你没得烧了,从新闻的角度上看,已经是一团废料了。于是,你只剩下反面的价值了。那个时候,企业家发现自己无路可退了。就好像到雪山上了,你没有办法下去,除了崩溃没有别的办法。
与媒体保持一定的距离非常非常重要。什么样的距离是合适的距离呢?我认为,很多国外的企业就有很好的经验,不妨参考它们的一些做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与媒体保持适当的距离(2)
第一,主要是做一些制度上的安排与防范。比如说,你公司最好有一个固定的人或者有一个新闻发言人,一个有这方面经验的人负责与媒体打交道,所有的话都通过他来与媒体说,或者你雇用一个公关公司,跟媒体去打交道。这个就是距离。企业家没必要与媒体直接打交道。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企业的品牌不是企业家的品牌
第二,不要简单地用软性广告的渠道来进行企业品牌的宣传。媒体会向你推销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企业品牌就是企业家的品牌,或者企业家的品牌就是企业的品牌。所以,宣传企业家也就是等于在宣传企业的品牌。在中国,利用宣传企业家来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是一个很有效实用的方法,而且比较人性化,好讲故事。但是,这条路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当人们把你的声誉简单地看成是企业的声誉的话,企业家一旦倒了,这个企业就倒了,这个企业的品牌就没了。应该说企业的品牌不等于企业家的品牌,有关系,但是不完全等同。但是,在中国,这两个东西几乎是重合的,在百分之九十的意义上,企业家品牌就等同于企业品牌。所以,大家在宣传企业的时候,通常宣传个人比较多。按照这个思路走的话,你与媒体的距离就会拉得很近,你没有防范措施,所以这个策略必须考虑清楚。到底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企业的品牌宣传战略,要有比较长远的考虑。
第三,与媒体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另一层意思是说,你要跟所有的媒体维持一个常规性的关系,你不能完全不理它。完全不睬它,它也一样叮你。还不如有计划地喂它一些料,保持与它一定距离条件下的经常关系,也不是一件坏事。你要把你的难处告诉它,让媒体对你有顾虑,至少道德上有顾虑。
王巍:我的建议就是请一个专业的财经公关公司,从专业的角度展示企业的问题与出路。不能把求助行为情感化、个人化,也不能政治化。这只能把事情搞得更复杂。专业公司要针对危机企业的独特情况设计自救方案,要表达出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在所在的产业价值链上寻求合作联盟和救助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