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5 页)
锻炼的最高目标,就是效忠﹁天壤无穷之皇运﹂。
随着太平洋战场上的紧张,殖民地的思想教育转为积极。原来大家能唱爱
哼的台湾流行歌,一首一首填进了新词,配上了进行曲的节奏,一一变成军
歌。﹁月夜愁﹂变成﹁军夫之妻﹂,﹁望春风﹂变成﹁大地在召唤﹂。周添旺填
词、邓雨贤谱曲的﹁雨夜花﹂,人们爱它的温柔婉约,从水井唱到市场,本来
是在表达一个青春女性的自伤和自怜:
雨夜花,雨夜花,受风雨吹落地。无人看见,暝日怨嗟,花谢落土
不再回。
花落土,花落土,有谁人通看顾。无情风雨,误阮前途,花蕊凋落
要如何。
流行歌的感染力强,现在,﹁雨夜花﹂的旋律改谱,歌词改写,叫做﹁荣
誉的军夫﹂:
红色彩带,荣誉军夫,多么兴奋,日本男儿。
献予天皇,我的生命,为着国家,不会怜惜。
进攻敌阵,摇举军旗,搬进弹药,战友跟进。
寒天露宿,夜已深沉,梦中浮现,可爱宝贝。
如要凋谢,必做樱花,我的父亲,荣誉军夫。
54
南十字星的天空
就如同弟弟们在三年以后会排队去报名加入国军一样,这些哥哥们在一九
四二年努力地要报名加入日军。﹁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在台湾开始招聘。第
一期,日本军部只招一千名士兵,却有四十二万人争取,还有很多青年陈上血
书以表达为国牺牲的强烈决心;第二期也只开放一千个名额,涌来六十万个
﹁热血青年﹂报名。那少数被录取的,荣耀了整个家族和乡里;不被录取的,
还有人因为满腔杀敌抱负受挫,幽愤而自杀。
战事之初,台湾青年还没有资格当日本兵,只能当﹁军人、军犬、军马、
军属、军夫﹂这个阶级顺序中的军属——军人的佣人,和军夫,为前线的士兵
做运输和后勤补给。一直到一九四二年太平洋战争扩张到危险边缘,日本才开
始在台湾征﹁志愿兵﹂。日本厚生省一九七三年的统计说,从一九三七到一九
四五年,台湾总督府总共招募了军属、军夫十二万六千七百五十名,从一九四
二到一九四五年则征募了军人八万零四百三十三人,加起来就是二十万七千零
八十三名;二十多万个台湾青年中,三万三百零四个人阵亡。110
台湾青年们被送到南洋战场之后,在潮湿酷热、传染病肆虐的丛林里,晚
上望向星光闪烁的天空时,还会哼起熟悉的﹁台湾军之歌﹂:
太平洋上 天遥远,南十字星 闪闪光
黑潮溢洗 椰子岛,波浪冲过 赤道线
睨目企腾 在南方
守护有咱 台湾军
啊!严防的 台湾军
历史芬芳 五十年,战死做神 尽本分
镇守本岛 北白川,所传士魂 蓬莱存
建立武功 在南方
守护有咱 台湾军
啊!严防的 台湾军??
歌词中的﹁南十字星﹂,是南半球的北斗星,只有在南半球看得见,两串
闪亮的星链呈﹁十﹂字在夜空交错,引人无限的浪漫怀想。
五十年以后,在婆罗洲长大的小说家李永平,后来回忆那段童年岁月时写
到,自己的父亲曾说过,他听见日军行军时军鞋踏在地面上那沉重而整齐的声音,也听见日本士兵在慰安所喝得酩酊大醉时,大伙混声合唱军歌﹁月夜愁﹂
和﹁雨夜花﹂,歌声带着浓浓的酒意和悲壮??
蔡新宗和柯景星就在二十岁前后,风风光光地加入了日军的队伍,要到南
洋去做﹁盟军战俘营监视员﹂。他们在一九四二年七月到嘉义白河受基本军
训。受训中有一个环节,让柯景星大吃一惊,就是学习如何打耳光。两排新兵
面对面站立,互打耳光,打得重,打得准,才算及格。
一有了﹁军属﹂身分,少年们走在街上都觉得意气风发。有些马上就到日
本军部指定的商店里去买了看起来像日本战斗兵的帽子,年轻稚气的脸孔对着
店里的镜子戴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