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第一章 引子(1)
少儿的记忆是一生中最为深刻的。
我的少儿时代,是在偏僻的古庄度过的。
古庄,坐落在一马平川的冀中大平原,跟附近几十里内的村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村边种着柳树、榆树、槐树、杨树,大多数人家的院子里种着枣树、椿树,偶尔也见一两棵桃树,杏树。房屋参差不齐,外皮分成三个颜色:褐、灰、红。褐色的是土坯房,灰色的是过去的青砖房,红色的是六十年代以后盖的砖房。极少数人家的房顶子用白灰捶了,大部分人家都是泥土的,每年尽管都用泥抹上一两遍,可一到阴雨连绵的季节,屋里漏得常常没了站脚之地,锅碗瓢盆都成为接水的工具,用油布搭上一个天棚是常有的事。临街和村边砖房的墙壁上一律写着六十和七十年代最时髦的大标语,就像现在的企业随处做的广告。
古庄有四条街,东街、西街、南街、北街,杂姓群居,张王韩李姓氏属于大户,史贾臧吴等姓氏属于小户。我们李家在古庄的历史有三百多年。爷爷那时常说,我的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说李家是从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移民过来的。为了证实李家来自于山西,爷爷指着我脚的小拇指说,咱们都是瞎指盖子,小鸡子都歪歪着,人家韩姓人家的指盖子就不瞎,小鸡子也不歪。我那时洗澡时,曾仔细地观察过韩姓家的男孩子,也没发现我脚的指盖子和小鸡子跟他们的有什么区别和不同。
古庄的西街口有一块巨石,形状也不规则,有一人来高,一米多宽,上面写着“古庄”两个字。上中学后我们几个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用米尺测量过石头的体积,根据石头的一般比重,大概有十吨多重。关于这块石头的来历,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有的说是神仙从西北山背来的,也有说是古代人用牛车拉来的……我最早相信它是一块陨石,可到了八十年代,省里科学院的人采集了标本带回去化验过,化验的结果就是太行山的一块石头。既然不是陨石,只好相信是古人从太行山拉来的,可在古代,只有老牛车,石头根本抬不到车上,古人把一块石头从三百多里路的山区拉到这里,摆放在村口,意义又何在呢?我曾经查阅过清安县最早的县志,县志上只记载了古庄的村口有这块巨石,关于它的来历没有记载,只记载了上面的“古庄”二字出自王之涣之手。王之涣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曾担任过清安县的县尉。关于巨石的来历,至今也成为人们解不开的一个谜。
村子东面的坡下有一水坑,几十亩地大小,两人多深,那是多年挖土垫庄基形成的。夏天下雨,屋顶上,院子里,街上的积水都自然地流进坑里。水坑里常年有水,那里是大人们饮牲口、涮洗衣物的去处,也是我们孩子夏天洗澡、冬天滑冰的乐园。
水坑西面有一口砖井,直径有五六尺,四周镶嵌着几块光滑的大石头,三四个人可同时摆水,井壁上的青砖又大又厚,长着一层绿苔。原来全村人都挑那里面的水吃,自从村里打了一眼深水机井,人们喝上机井里的水,砖井基本上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古庄的每一块土地,都留下我少儿时的足迹。至今为止,我还能叫出每一块地的名字来。八十亩地,养老地,罐子上,柳窝里,官地,北河,南窑,张家坟,大闺女坟……哪个洼里哪块地里生长哪种野菜野草,我也知道的一清二楚。大体上说,西洼地势高,沙性土质,喜欢生长茶叶棵,拉拉苗和谷谷扭草,星星草……东洼地势低,粘性土质,喜欢生长马齿菜,燕浮苗和水稗草,蔓子草……北洼的土质介于沙性和粘性之间,什么菜什么草都长,南洼是薄碱地,喜欢生长碱么棵,洋么菜,苣荬菜和臭草。
第一章 引子(2)
村子南面有一条小河,名叫还乡河。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小河的水清澈见底,水面游动着溜边的白鲢,水底有鲫鱼和小麦穗鱼。夏天热了,跳进去打几个扑通,扎个猛子,真是惬意极了,曾把叠好的纸船,放进河里让它顺水漂流,带走我一个个美好的期盼。
古庄最值得向世人炫耀的就是村西的张家坟。占地一百多亩,长着一棵棵高大的松柏树,南面有石门,穿过石门,里面站着一个个与真人一样大小的石人,石人手里都拿着兵器,旁边还有数十匹石马,也随处可见石龟和石鼓石桌。紧北面最大的一座坟前,竖着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石碑的正面和背面都刻着字迹。九岁之前,我跟伙伴们在坟地里逮过蚂蚱,抠过知了猴,登着膀梯骑过石马……在那里见过侉声侉气的外地人,铺好宣纸,小心翼翼地拓碑上的文字。
坟地规模宏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