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无论从十几岁开始创业,到现在奥康的发展,王振滔始终都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标准——“做到最好”:
在卖米时,一定要让自己的米是村子里最好的;
在做木匠时,一定要让自己亲手做出来的家具有所创新,与众不同;
在卖健美裤时,要求自己的生意是最好的;
在卖鞋子时,要求服务是商场最好的,最能满足顾客需求的;
后来,做鞋子了,在质量、服务、诚信、创新上的要求就更高了,不仅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也要求所有员工都做到最好……
当奥康还是奥林时,他就想着将工厂做大,后来又成立了奥康集团,当时他对自己说:
‘一定让奥康在行业内成为第一。’”
“现在的奥康确实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一路下来,殊荣不断,并且已经成为了‘中国鞋王’。”
可见,只有当我们有了“要当第一”、“只当第一”的想法后,才会为此而奋斗下去,企业才有可能成为行业中的领头羊。
奥康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才走到了今天。而纵观中国一些著名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大发展,其实同样是因为把握了“争当第一”的理念,比如格兰仕。
格兰仕集团的创始人梁庆德,从做鸡毛掸子起家,将格兰仕做成了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连续数年蝉联了全国微波炉市场销量及占有率第一的双项桂冠。在他的身上,时时刻刻透露出一种永争第一的霸气。
梁庆德高中毕业后就进入了供销社,成为了新中国最早的商人。这个在稻田里土生土长的顺德农民,却有着国际化的超前目光。
在1998年,他创办的格兰仕当上了全球的行业第一。然而,这个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中心险些被1994年的一场洪水所扼杀。
当时梁庆德已经是61岁的人了。他大半生的基业已经淹没在近3米深的水下。面对汪洋,梁庆德只用了3 个月的时间就恢复了生产。
从洪灾后稀软的滩涂上,他重建了中国最坚硬的微波炉民营企业。
然而,不到一年,另一场冲击再次威胁着格兰仕的生存。日韩两国同行放出风声,不惜亏损5年也要挤垮格兰仕。当时的报纸都为梁庆德捏把汗——“格兰仕,你的红旗还能打多久?”
面对危机,梁庆德一点也不惧怕,而是信心十足地说:
“综合看他们的实力很强,但是如果把它分解到一个产品来说,也不见得它的实力有多大。”
梁庆德的底气源于他国际化的思维。他算了一笔账:欧美同行每周开工20小时,每台成本800元,格兰仕开工160小时,成本是400元。你来做,不如我替你做。
梁庆德利用劳动力优势,迫使欧洲对手将设备投放到中国进行生产,完成了对国际资本的实物化整合。在车间,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各国的设备和品牌,格兰仕已经被人戏称为微波炉的联合国。
欧洲同行结盟格兰仕,使日韩企业遭受重创。在绝对成本优势的挤压下,韩国、日本除了关停了本国的工厂,与梁庆德合作外,已别无选择。
“我们永远只当珠穆朗玛”(2)
身材不高的梁庆德彻底赢了。在车间,他指着生产线说,这是德国的,那是英国的,甚至有的品牌他自己也不认识,因为格兰仕已经为100多国家和地区生产200多个品牌的产品。
梁庆德老人今年已经69岁了,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仍然霸气不减,他已经瞄准了空调和电冰箱,在未来几年要做“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制造中心”,在微波炉产量保持世界第一的同时,在空调、电冰箱等行业也要做到全球最大。
奥康也好,格兰仕也好,其实都演绎了中国民营企业在近20年来发展的历程。他们能够走到今天的这一步,十分关键的一点是,永远不要甘于平庸,永远自我超越,敢争第一,永争第一!
这样,就能创造出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奇迹!
那么,如何才有成为“珠穆朗玛”呢?我们认为:
(一) ,要有成为“珠穆朗玛”的决心。
有了这种决心后,就会产生只当第一的霸气,做事情时就不会胆怯,就能放开手脚去做。
(二),勇于开拓潜能,时刻超越。
不论是企业,还是企业家,或者是普通员工,都应该相信自己具有没有开发的潜能,都应该逼迫自己进行不断的超越。在这种不断开发和超越的过程中,你就会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