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1、是非错对
史书上的杨广,大概是集中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有的缺点:弑父杀兄,荒淫好色,狡诈少德,只顾自己享受,哪管他人死活。总之,古代帝王该有的缺点他都有了,不该有的缺点他也有了。历史上唯一能跟他有一拼的,或许就只剩下商朝的纣王。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杨广的“光辉事迹”完全是由他的竞争对手撰写的。作为靠“劝退”隋炀帝、“踢走”隋恭帝而发家致富的李渊父子,他们能把杨广塑造的像施瓦辛格一样高大威猛吗?出于政治需要,义务为对手编点黑材料,搜集点花边新闻,再弄个“拉链门”、“水门”什么的,即便在今天也是件稀疏平常的小事。更何况,唐朝史官写书那阵儿,隋王朝早已宣告破产,也不用担心有人会起诉他们侵犯名誉权。所以,对于史书内容,万万不可尽信。
但是,完全不信史书的观点也有问题。想一想,为什么隋王朝没亡在杨坚手上,却亡在杨广手上?为什么隋末英雄那么多,就只有李渊父子笑到了最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失败者之所以失败,肯定有他的原因。或许,史书对杨广的记载有夸张的成分,有诋毁的成分,甚至有虚构的成分。但问题的焦点并不在于李渊(指使下属)对杨广写了什么,而在于他获得了写的权利。这种权利,只有竞争中的最后胜利者才能获得。
一旦你成为胜利者,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评价失败者,这就是中国历史亘古不衰的游戏规则。永远不要忘记:胜利在前,评价在后。
读史之目的,在于从史书的记载中,去分析、推导、发现:成功者是如何成功的?他的经验有何可取之处?失败者是如何失败的?他的策略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只有这些关键问题搞清楚了,历史对于今天的读者才有价值。
下面就回到正题,从声名狼藉的杨广开始说起。
。 想看书来
2、宠儿
杨广又叫杨英,小名阿摐,是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第二个儿子。
史载,少年时代的杨广拥有三大优点:第一、在所有皇子中外貌最漂亮,天资最聪颖(上美姿仪,少敏慧)。第二、勤奋好学,尤其擅长写作(上好学,善属文)。第三、行事稳重,令人信赖(沉深严重,朝野属望)。
如此优秀的一个“三好学生”,当然得到了父母最大的宠爱(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
据说,隋文帝曾秘密请来一个据称是半仙的算命先生来和,给几个儿子看相。来和眯缝着小眼,逐一看了一圈众王爷后,说杨广的面相最好:“晋王眉上双骨隆起,不得了,贵不可言!”(杨广被封为晋王)
这是什么意思?潜台词就是说杨广将来要当皇上!由于杨广大哥杨勇是现任皇太子,这话来和自然不敢明讲。
半仙领完赏钱走了,文帝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杨坚虽然极富雄才大略,但其实却非常迷信(否则,也不至于花钱请人看相)。据说,他从小在佛院长大,自认为是佛家某某某某神转世。当他失意之时,可能为了寻求精神安慰,便经常找人给自己看相,其中就有上面这个来和。说来也怪,每次看相的结果都是他要当皇上。后来,他还真当了大隋朝的皇上!所以,你完全可以想象,杨广的面相对杨坚有怎样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杨坚对杨广的苦心栽培。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也就是杨坚称帝的第一年,十三岁的杨广被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
在隋代,柱国、上柱国既是武官官名,又可像勋爵那样世袭,所以不太好跟今天的官职相对应。为便于读者理解,可以勉强把柱国对应于今天的中央军委委员,把上柱国对应于今天的中央军委常委。而并州(以今天山西太原为中心)总管则是地区最高军事长官。因此,十三岁的杨广相当于是今天的中央军委委员兼山西军分区司令。
杨广得到任命后,欢欢喜喜到并州上任。第二年,杨坚为了加强中央对地区的控制,在并州设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将地区的行政、军事权力都统一收归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令管辖。在总管位置上还没坐热的杨广又被封为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相当于是今天的中央军委常委兼山西省省长、山西军分区司令。
很难想象,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屁孩能够承担如此重任。他不过挂个名而已,该玩竹蜻蜓还玩竹蜻蜓去。至于地区军政要务,自是由一帮忠心耿耿的帝国大臣来操控。
开皇六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