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要修缮锦州等三城,同时开展屯田,这在紧张的战斗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袁崇焕决定与后金和平谈判,以争取时间来实现上述计划。这就是所谓“以和为守”。
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去世。经过一番十分激烈的斗争,皇太极(第八子)凭借手中兵权,夺得了后金汗位。他上台之后,雄心勃勃,决意继承父业。为入主中原,整顿内部,强化汗权,稳固后方,东败朝鲜,积极准备对明战争。
皇太极是极精明的人。当努尔哈赤死时,袁崇焕派人去吊丧,乘机试探对方的态度。皇太极当时正处于争夺汗位的关键时刻,也正想与明暂时休战,以准备下一步的进攻。于是双方就开始议和。明朝许多大臣或是不懂得袁崇焕进行议和的真正用意,或是为了打击排挤他,均非难他的议和策略。他奏告皇帝曰:“锦州三城的修筑不可中止,移同屯垦也已经开始,倘使打了起来,就将中途而废,前功尽弃,所以姑且用和谈的办法来做缓兵之计。”
皇太极也看出了袁崇焕的计谋所在,去信曰:“你口头上说要和好,但又派遣哨卒进入斡方地区,还不修筑城堡,可见你言不由衷。我方将帅对你实在是怀疑的。”后金在做好准备之后,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发动了进攻。 。 想看书来
袁崇焕:(3)
宁锦大捷 5月11日,后金军包围了锦州。这时锦州城已大体修筑完工,总兵赵率教率部下三万人乘城坚守。袁崇焕估计到宁远这个军事重镇,后金一定要来攻的,他决定自己仍旧镇守宁远,另派部将尤世禄和祖大寿选招骑兵四千去救援锦州,同时派一支水军从东面去牵制对方。祖大寿的授军将要出发时,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在28日直扑宁远。祖大寿军就与从前屯来的满桂军合在一起,在城南沿摆好了阵势,准备迎战。宁远城上四周,架起了火枪和大炮。上次吃过大炮轰击苦头的后金兵,知道迫近城垣作战对他们不利,只是自找炮轰、找死,于是想引诱城外的明军离开营垒到远处去战斗。可是明军并不傻,他们坚守不动,皇太极无计可施,就下令攻击。满桂、祖大寿等将领率领军队同后金军在城外血战,满桂身负重伤,还奋力拼杀。城内明军同时开炮轰击,杀伤了大量后金军。后金军在宁远作战不利,回师攻打锦州。锦州城墙坚固,护城河很宽,攻城艰难,城上打击的炮火,威力很大,后金军死伤无数,只好在6月5日撤围退兵。
这场“宁锦大捷”,大大振奋人心。袁崇焕告捷报中指出:十年来调动了全国的军队,不敢步后金先锋,去年宁远一仗,也只是从城上发射炮矢石;现在一刀一枪地面对面交锋来,一声令下,分路追击,各路军队都立誓打败敌军,这是过去所没有的。
宁锦大捷,充分体现了袁崇焕高超的指挥才能,也反映他正确的作战方针,尤其是把军民组织起来,形成一支能守能攻的坚强力量,这是我国军民团结、共守疆土的成功范例。
保卫京师 崇祯二年(1629年)关外大旱,女真地区“人无衣食”,依附于后金的漠南蒙古诸部,粮食无资,人俱相食。后金为了摆脱困境,遂联合科尔沁等蒙古部,破墙入塞,南犯明进京师。
11月,皇太极以蒙古部为先锋,统兵西进。仅仅三日,自大安口以东喜峰口以西的大片土地均为八旗兵所占。不久,遵化城攻陷,八旗兵向北京方向进发,直逼京东门户通州。袁崇焕得知皇太极进攻遵化,决心“背扞神京,面拒敌众”,堵塞诸备旗兵西向京师之路。他在从宁远往山海关的途中,提前三天赶到通州,同八旗兵对峙。皇太极本有意避开骑将袁崇焕,飞袭京师,怎料袁崇焕骤至,故连夜驰驱西犯京师。袁崇焕也率辽兵直奔京师,赶在后金军之前,列阵于广渠门外,严阵以待。
12月20日,八旗军抵达北京城下,“峰火遍近郊”。先是崇祯皇帝急命大同总督、宣府总督、应天、陕西、凤阳、郧阳、浙江各省巡抚俱“勤王入卫”,但均未按时抵京,京师一片慌乱。北京告急。北京城门紧闭,重兵屯驻。这场激烈的保卫战主要在德胜门、广渠山和永定门等处展开。
德胜门之战,由皇太极亲率大军主攻,1月3日开战,宣府总后侯世禄和袁崇焕大将满桂在城下奋勇搏斗,力阻截敌军,不让进一步,敌军在城墙上发炮轰击,炮弹落入两军之中,敌死伤甚重,满桂兵也误伤甚众。满桂负伤,开德胜门瓮城,满桂带余兵继续死守城门。
永定门之战,明总兵孙祖寿、麻登云、黑龙云、满桂等,率领四万骑兵守卫,四面结栅、四面列枪炮,严阵待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