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2/4 页)
“就是,做了这么久,也有感情了,一直都没有打算离开这里。”
“对对对,东家对我们这么好,这样工作哪里找啊”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根本就不用考虑,马上就同意留下了。
刘远笑了笑,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从身上拿出两文写好的文书放在桌面了:“这是合约,郑大叔,我知你能看得明白,看清楚就签了,我先去外面看看。”
“赵老,你这里怎么样?”刘远出门后,看到赵安正在门口哪里候着,就问一下那四个学徒的态度。
刘远太清楚垄断的重要性了,虽说早晚都会被别人学去的,不过在被人学去之前,让自己先狠狠的赚一笔银子才行。
“他们都是鼠目寸光,四个人,每人领了五两银子,走了。”赵老有点岔岔不平地说道。
一听说有五两银子拿,一个个双眼发亮地把拿着银子走了,简直就是鼠目寸光,跟着少爷多有前途啊,一想白花花的银子白白送给四个学徒,赵老心里就不爽。
“没事,反正有郑窑头还有老古师傅留下攻关技术就行了,忠诚最重要,几两银子就能把他们迷住的人,留着也没用,反正有奴市,买几个更稳妥。”刘远毫不在意的。
改编这里事在必行,在搞印刷时未雨绸缪,把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先解决掉,免得出了事后才手忙脚乱。
074 师兄加油
收到郑汉还有老古师傅亲手画押的文书后,刘远终于放下心,从现在起,这两位就是自己人,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两个老行尊式的行家里手交流了。
“东家,你说吧,怎么做,我们全听你的。”郑窑头签了那份合约,工钱从原来三两一钱真接暴涨到六两二银一个月,这可是一笔很不错的工钱了,心里对刘远自然更为感激,立马就表忠心了。
这可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合约上说好,就是东家不经营陈家窑,也会一次性被给自己一百两银子,旱涝保收啊。
老古师傅则有点疑惑地说:“东家,刚才你说的印刷,恕我直言,那雕板怎么和我们这些烧泥制瓷的联系起来了,小的怎么想也不明白,还请东家明示。”
刘远神秘地笑了一笑,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反而问起他们来:“我问你们,雕版这么好用,为什么不能推广,现在要一本好书,多是用手抄呢?”
“这不简单吗?”郑窑头马上应道:“做雕板对雕功要求很高,不是大师傅都不来,费时,工钱高;二来木质坚硬的木料不多,最好的木材是黄杨木,不过黄扬木生长不易,成材难,所以价格居高不下;最后就是雕刻成板后,也难保荐,防潮防虫,又怕它断裂又怕它腐朽,就是保存得很好,不过木质容易损耗,所以一直都很难推广。”
“对啊,一个雕板也刻不了多少字,要是字少一点还可以,要是一部书字多的,要用到上百成千块刻版,去哪里弄那么多黄杨木啊,不行的,也就是印印年画、佛经之类还勉强可以。”老古师傅也附和道。
“嘿嘿~刘远得意地笑了笑:“谁说一定要用黄杨木的?”
郑汉好奇地说:“不用黄扬木,那用什么?”
“那你以为我买这窑子干什么的?”刘远反问道。
“不~~不是用泥吧?”老古师傅好像明白刘远的意思,马上又摇摇头说:“这是一个好主意,不过这个很有难度,烧成陶瓷的话,很容易破碎,再说,也没人这样干过。”
没人干过才好,要是有人干过了,哪里还轮得自己来“吃肉”呢,以商人的贪婪,汤都没得喝了。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还造纸术,是华夏的四大发明,这是写进课本的内容,刘远自然非常清楚,印刷术到了宋朝,一个叫毕升民间奇人,用胶泥刻字,然后再用活字排版,循环再用,极大的提高了效率还有降低了成本,这才让印刷业得到肥沃的土壤,从而得到极大的发展,可惜,刘远的出现,蝴蝶扇动了它的翅膀,产生了奇妙的蝴蝶效应,从而使历史出现了一丝变动,印刷术也提前几百年面世。
“没人试过,那我们就试”刘远信心十足地说:“没试过,又能怎么知道呢,黄杨木要十年、几十年才能成材,可是我要要用的泥呢,到处都是,就是一点人工,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我有个想法,你们想,如果我们把胶泥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在上面刻成字,然后用火烧,等烧好后,再弄一个方形的框版,要哪个字就排那个字,当然,常用到的字就要多烧一点,排好后固定、印刷,只需两块板,我们就可以一边印一边排,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