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羽林大将军》
作者:革命咖啡
外篇
重要配角之庄毕篇
此次再开新书,对于数个配角的定型颇下了一番功夫,并在历史上都给这几个主角找到了原型人物,今天且谈庄毕。
庄毕的原型往大了说,代表整个儒教系统。往小了说,就是董钟舒。
根据百度大婶上搜得的资料: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从此,经学研究在汉代盛行。
诸位千万别小看了这个董仲叔,正是此人的《举贤良对策》经汉武帝刘彻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番天覆地的转变在不声不响中产生,曾发出万丈光芒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沉没。代之而起的,是漫长单调的儒学思想黑暗时代。
在此之前,中国学术界跟古希腊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此之后,中国人开始被儒家学派控制,随着岁月的增加,控制也越来越严密,终于完全丧失想像的空间,奄奄一息。
儒家是祖先崇拜、厚古薄今的,造成中国的停滞,并产生一种奇特的现象,凡是促使中国进步的任何改革措施儒家系统几乎全部反对。使中国人因为被禁锢过度的缘故,对任何改革都畏缩不前,使现代化工作进展至为迟缓。
儒家的始祖孔丘,虽然也崇古,但这位心胸开阔、见解智慧以及教人不倦、使人敬佩的教育家,在儒家学派的造神运动下,被塑造成为一个不可侵犯的圣人,因而也承担了阻碍进步的恶名,使人惋惜。
不敢想像,如果当初没有董仲舒的上书,仍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现在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儒家一提起始皇帝嬴政,必讲“焚书坑儒”,往往是怒发冲冠。但是一但抓住机会,借刀杀人,用政治手段置其他学派于死地。不过采郰的是慢性谋杀,人们看不见血染钢刀,正如鲁迅所说‘慢刀子杀人不觉疼’,始终意识不到儒教的危害。
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儒家学派没有能力单独存在,他必须跟权势相结合,并且付出结合的代价,沦为统治阶级的打手,奴才。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莫过于思想统一,因为思想统一会使智商衰退、思考能力消失。既然《举贤良对策》促使了思想统一,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此对策。
下边是《举贤良对策》原文,有凑字数之嫌,嘎嘎,有考古癖的请看。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没,钟鼓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查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乎!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