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精旨奥宝,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
僭撰此书,以便习读, 为脉指南。
为使此书成为脉学“指南”,又便于初学者”习读”,采取韵语形式进行表
述,可以说是最好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时珍为了使人便于体验掌握,在《濒湖脉学)中,对每一脉都是先作
理论上的考证、说明,然后按”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分
部诗”四层内容撰为歌诀,加以论述。以浮脉为例:
《体状诗》云:“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英似毛轻。”说明浮脉在肌
肉表层即可触及,犹如抚柔软的榆荚或舒缓的羽毛。
《相类诗》云:“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
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如轻漂的木板,同芤脉与洪脉既相类似,又大有区
别。
《主病诗》云:“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
无力而浮是血虚。”浮脉象征人体阳气亢奋,常见于外感病在体表之时。浮
脉而兼有“迟脉”、“紧脉”时,多为风寒,浮而兼“数脉”,多是风热。
浮而无力,那是血虚里证了。
《分部诗》云:“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脾虚肝气旺,
尺中溲便不流通。”①表明寸、关、尺三部浮脉,分别显示上、中、下三焦
的病证。
二十七脉经过具体分析,确定每脉的实质,然后加以科学综合,形成脉
学体系。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充实发展,把脉学知
识的普及与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李时珍对脉学的创造性贡献。《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对《濒湖脉学》作了中肯评价。指出:“时珍乃撮举其父言
闻《四诊发明》,著为此书,以正《脉诀》之失。可谓既能博考,又能
精研者矣。”“既能博考,又能精研”,这正好表明李时珍对古代科学著作
既有批判继承又有创造发展,这一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五、历史考证
《本草纲目》的编写,还大量采用了历史考证方法。凡药物的名称、形
状、产地、性味、主治功效等,无不逐一加以历史考察,吸取前人的正确意
见,纠正存在的谬误。诸家本草、医家著述以及经史百家著作中,凡有关药
物、医案的记载,李时珍广为搜集,详加考证。在他看来,诸家本草虽有历
史功绩,无不存在一定错误,如不详加订正,将以讹传讹,贻误医疗。所以
注意收罗百氏,断以己意,俾后人有所遵循。故对于古史记载,民歌俚谚,
以至稗官野史、笔记小说中传下的某些神奇歌谣故事,尽管事属渺茫,只要
其中有医理、药理可供考究,他也一一加以分析,通过偶然事件考证其中的
医药奥秘。李时珍独具慧眼,成为医学界的有心人,把经史百家、俚谚民谣、
稗官野史视为医理药理的零散资料保存库,常以科学方法淘沙提金。因此,
《本草纲目》今天反成为文字训诂、历史考古、博物等多学科研究的对象,
它犹如一座万花园,奇花异卉,兼容并蓄,蔚为大观。
(一)收罗百氏,断以己意
李时珍研究药物,运用历史考证方法,集古而不泥古。他善于广泛地收
集资料,加以比较,从中发现矛盾,然后研究解决。不轻信古人论断,也不
轻率地否定前人结论。必以自己的新经验、新认识,予以订正。
大麻,今已成常见药物,其花、其实、其仁都有药用价值。李时珍以前
的本草学者,对它的认识分歧很大。《本经》列有麻蕡、麻子二条,说蕡即
麻勃,又说麻子入士者杀人。苏恭说,蕡即麻子,非指麻花。苏颂说,蕡、
子、花是三种东西。因此疑而不决。李时珍根据三国时吴普本草,肯定麻勃
即麻花,味辛无毒;麻蓝一名麻蕡,味辛甘有毒;麻子中仁,无毒,先藏地
中者,食之杀人。最后作出结论说:
据此说(即吴普观点)则麻勃是花,麻蕡是实, 麻仁是实中仁也。普三国时人,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