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第2/4 页)
早已是布好了所有的棋局:“放心吧,于廷益是个什么样的人,朕心里有数。只要他不开口反对,那么,朕便就无所顾忌了。”
风卷残林
自从朱见济周岁抓阄的仪式上,朱祁钰故意让他抓到了御玺之后,百官朝臣之中便渐渐开始传播起了一些流言。
之所以称之为是流言,是因为朱祁钰并没有言明自己的意思,众人也就没有实质的证据,也仅仅是揣测出皇上或许有废太子另立的心思,就算私底下赞成或者是反对,却也没有一人敢不怕死地上疏,向朱祁钰求证流言的真伪。
如朱祁钰所料,于廷益纵使早早地便知道了他的真实意图,却口风甚紧,没有透露出一个字来,在流言散播测朝堂之上选择保持缄默,任由众人将流言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
至于朱祁钰,他仍旧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仿似对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流言所掀起的轩然大波甚至装作毫不知情。然而,这些表象之下,他自然是有所谋算的,仅仅在腊月里头,他便就将礼部左侍郎王一宁和祭酒萧兹拔擢为翰林学士,兼任文渊阁阁臣。
对于易储和废后之事,素衣向来避讳,自然也绝不会去过问。她如今担心的是朱祁钰身上的蛊和那些潜在的莫名危险。她能够理解朱祁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和朱见济,但是,理解并不代表赞同。
朱见济长得极似朱祁钰,如出一辙的眉眼,秉承了帝王之家的尊贵面相,身为术士,她自然知道,此儿将来定然是袖卷朝堂的睿智帝王。
当日,她为了天下,擅改命盘,使原本逍遥的朱祁钰被迫立于风口浪尖,再难脱身。若是朱见济被立为太子,也就预示着子承父业,朱见济的一生必将被这朝堂社稷所束缚,甚至于引来无数料想之外的危险。可是,皇家向来看重血统,即便众人不知朱祁镇实非宣宗皇帝的血脉,但朱祁钰却是不能将这事置诸不理的。
易储,便就是最好的明证。
所以,有时,她看着活蹦乱跳天真无邪的朱见济,脸上虽然是带着笑意的,可心里却是一片难以言喻的萧瑟悲凉。
正月里的祭天大典,朱祁钰照例是要提前三日便得去斋宫沐浴斋戒的,素衣自然也按着往年的方式与他一道。可入了斋宫,素衣才发现,虽然内廷总管太监兴安一反常态,没有如往日那般时刻随侍圣驾,但斋宫里那些负责伺候的内侍太监却都是些有分量的人物,如王诚、舒良等人,都是在司礼监当差的,看样子是要借着这个机会向朱祁钰进献易立太子的计谋。
素衣只觉得不自在,不想听那些尖细的声音嘀嘀咕咕那些阴谋阳谋,便推说头疼。朱祁钰看出了她的有心回避,也没有勉强。想是斋宫之时,司礼监太监们的某一些计谋为朱祁钰采纳了,祭天大典之后不过两日,朱祁钰寻了个名目,给御史王文和杨善加封了太子太保之衔。三个月,他在文渊阁召集阁臣议事。硕士议事,可他却一言不发,只是谕令赐给六位内阁大学士每人黄金五十两,白银一百两,以试探他们的态度。
这六位阁臣都是由他拔擢赏识才得以入文渊阁预机务的,算得上是文官的首领人物。而首辅陈循和次辅高谷都曾在朱见济周岁当日亲见了那抓阄物件当中的御玺,另外的四位阁臣商辂、江渊、王一宁、萧鎡也对此事有所耳闻。而这六位阁臣自然知道朱祁钰用意何在,而这御赐的金银,自然是不能不收的,可一旦收了,也就意味着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众阁臣都是聪明人,都悄悄地收起了金银,而那之前在朝中散播着的掀起轩然大波的所谓流言,便开始有了导向趋势,渐渐往易储的理所当然性方向发展开去。
而此时,久居仁寿宫的上圣皇太后孙氏,也终于得知,自己一直以来担心的事即将成真了。朱祁钰含而不露地为易储已做好了各种各样的准备,如今朝臣的态度都有所改变,即便有反对之声也都是私底下,没有人敢公然在台面上与朱祁钰叫板。
于是,她只得将仅存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皇后汪云慧的身上。
汪云慧身为中宫皇后,一朝国母,倘若公然出声反对易立太子,那么,文武百官应该也是会有所动摇的吧?
只是,这反对之声对于朱祁钰而言有效么?
她实在没有把握,但,除此之外,无计可施。
*******************************************************************************************
初夏正午,艳阳显得有些灰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