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2/4 页)
东西南北各在一方,心仪已久,却无缘相见。不管对他们知之或深或浅,这次仔细读了他们的事迹,仍为他们非凡的文化行为和卓然的业绩深深打动。由此深信在我国首次文化遗产日里,他们将以强大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呼唤出更多的文化良心与文化情怀。
由于民间文化守望者都是沉默的行动者,我们知之不多,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故此,深望本图集将引起社会关注这真正的精神一族和文化一族,让整个社会都能感到脊梁在为我们负重和使劲,并促使各种力量汇集到民族精神的脊梁中来。
(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图文集《中国民间守望者》序)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次成果硕大的研究
这是中国首次民间美术分类的研讨会。分类是学科研究的根本,是构筑百尺高楼的基础,但民艺界一直缺乏一种通用的规范的分类法,这一领域的学术著作就难免芜杂与缭乱。应该说,今天这个研讨会有些姗姗来迟了。
同时,它又是及时的。在当前对民间文化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与案头整理中,急需一种便捷、科学、标准化的分类法,从而使其成果我们的文化遗产井然有序。
无论在纯学术的建设上,还是工具性的应用上,分类法都是必需研究的、不能回避的。这样,本次研讨会便感到一种压力。
有压力就有学术责任,没压力便会陷入空谈。然而,本次研讨会却意外地、出色地走出了一大步,即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摸索出一种具有应用性的可行性的分类法。即从张道一先生的“二法”入手,进而多级分类的方法。这一点在书中“发言摘要”的“总结部分”有详细的阐述。
在本次会议之前,学者们在分类上一直是各行其是,在分类理论上长期处于模糊状态,但在本次研讨会中却找到一个共同认可的方法,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应该说,这表现了与会学者学术功力之高深,还有一种学术上可贵的合作精神。因此说,本次研讨会在学术上获得了重要的突破。它为民艺学的建设和民间文化的田野普查、整理和保护做出贡献。我们的理论支持了田野,支持了时代。
由于,本次研讨会的论文和发言摘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故编成书,为砌垒民艺学大厦奉上一块砖石吧。
且为序。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分类研讨会”论文集《鉴别草根》序)
永远的意与诗情
大平是我的好友,也是我钦佩的摄影艺术家。我与他结识至少廿年。那时他以人物*著称于世。好像一次评选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时,他名列十一,仅差寸步而失之交臂。但在我心中,他已是当代摄影家中的头排。不知是他刻意于纯情的女人形象,还是这些形象都被他的暗箱加工了反正他作品的女子全是青春、姣好、纯洁、透彻而明亮。尽管摄影是一种忠实于客观的艺术,但是大平告诉我们,摄影既非复制生活,也不被动于形象,在灵性的食指按下快门的一瞬,他能从对象身上选择而提炼自己最欣赏的神情。因此,他也在作品里表达出自己主观的气质与风格。
这就是大平的摄影特有的高雅、宁静和如一般的美。
他的人物作品充满意,他的风景作品富于诗情。他的风景一如他的人物纯净与平和,含蓄和隽永。在充满喧嚣而恶俗的商业美人照的今天,大平的镜头为我们保留着一片清新又美丽的净土。
艺术之外大平又是重情义的人。在我焦灼于现代化城市改造对历史记忆的破坏时,大平是我的知己和强有力的支持者。他邀集好友帮助我将近百年天津城市诸多历史形象保留下来。当然这正表达了一位真正的摄影家所具有的文化眼光与文化情怀。
当这部收集了大平多年创作的精品集即将问世之时,我写下数言,以表情谊。同时也感到一种荣光,因为我深信这些摄影艺术的珍品一定都是传世之作,愿我这些话长久地与大平的艺术相伴。
是为序。
(《李大平摄影集》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神交左川
左川是漫界的大家。
漫是幅上最小型的绘。左川何以凭此成为大家?
首先,他凭仗着漫的优势。漫如针芒,虽小巧而锐利,能够针砭邪恶,触醒麻木,刺中社会深层的病灶与种种弊端;漫又如搔痒的手指,撩拨笑意,带来轻松。左川从漫这些本质出发,观察生活,发现题材,于是那些平冗的繁琐的日常生活在左川的手中,倏然全转化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