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 页)
辛辣的讽刺和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了,而且处处体现着家独有的睿智与富于才气的发现力。看左川的时,我常常会想,做一位漫家多好,他们的生活态度那么达观,那么清醒,那么幽默!
左川给我另一个鲜明的印象,是他绘的语言与形式的丰富。钢笔、国、版、水彩、装饰等多种绘的元素,由他随手拿来,随意而用。他的漫因之斑斓多姿,同时又全都融入他那种强烈的简洁明快的个人风格之中。
左川与我是同辈人,又同在一个城市生活。平时各忙各的,不常见面,但天天看报,看图书,眼睛和心常常与他他的作品打交道。和一位艺术家结交,最重要的是与其作品神交。我相信,我是和左川神交了几十年的朋友,并以有这样一位有才气的漫大家为同乡、为朋友而尤感荣幸。如今,他这部遴选自数十年来的创作的精华刊印出版,令我分外高兴。当然,也使广大观者高兴,因为神交左川者大有人在啊。
且为序。
(《左川漫集》序)
。 想看书来
活着的遗产(1)
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
一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的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延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的传衍。它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地中断,就会大片地消亡。
二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ì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入”到农耕社会中来。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做遗产时,它们就已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缘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三
保护传承人的前提是认定传承人。对传承人全面、细致和快速的普查又是认定的前提。 。 想看书来
活着的遗产(2)
此次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