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第1/4 页)
田苏一下子挺起了胸,心中暗自得意:太好了,如今,咱也有机会当面训斥郑国国君的使者,一国的国君啊!骂起来一定很爽。“我这就去骂他们………小小的郑国居然反复不定,我们晋国要文治有文治,要武功有武功,我们送给郑国的酬劳足够了,他们居然敢背弃我们,看我骂不死他们。”
赵武微笑:“一贯阴沉多智的田苏,居然像个孩子一样的控制不住情绪,你骂他们有用吗?郑国会因为这顿谩骂而放弃摇摆不定的立场吗?省省吧!让他们跟国君说去。”
田苏兴冲冲向虎牢城跑,吴熏在背后感慨:“这田苏可怜的,还一向被人称为智者,也不知道在新田城受了多少委屈,这次我们连续大胜,他总算是扬眉吐气了。”
此前,随着虎牢的商队流转,楚王对赵武的评价也辗转通过郑国商人的渠道传入晋国。总的说来,楚王的评价就一个意思:赵武的成就属于他的谋士。具体来说,就是属于田苏本人。在国都憋屈了那么多年,如今得到楚王亲口赞赏,田苏总算觉得光芒压过了齐策,成为国中第一人,难怪他最近有点把持不住。
平心而论,赵武这次战绩太疯狂了,连他自己都难以想象,骑兵的初次亮相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怪不得后来,赵武灵王采用简单版本骑兵战术,就已经使列国恐惧。
“我们的骑兵暂时还无法超越。”骂完了郑国使者,心满意足的田苏回来,向赵武分析战况:“大规模运用骑兵存在两个障碍,它们不是个人努力就可以满足的:第一需要大量的战马。普通的马要训练成战马,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损伤或者淘汰好几匹马,其它的国家想仿效我们的骑兵,首先它需要一定的畜牧基础,需要大面积的牧场,足够的战马储备。
第二就是人的因素。在训练过程中,既有战马的损伤,也有人的损伤。列国是不会冒险让他们优秀武士接受战马训练的,所以他们即使获得了我们的马鞍与马蹄铁技术,也不可能仿效我们建立起一支大规模的骑兵。”
稍停,田苏继续说:“我问过郑国人,我们丢弃的攻城器械果然被郑国人研究了,他们还画成图纸,送给了楚国人。有了这些图纸,楚国人获得攻城技术不再是难题。所以我预计,攻城器械将很快大面积推广,今后的攻守战,将更加激烈……主上,我看你就别费心了,这座小城,在你的攻城器械下,根本守不住。”
赵武没有在意田苏的说法,他又问:“还有什么?”
第一百二十九章 我们无兵可战了
田苏回答:“我预计,这次战事后,弩弓技术也将迅速推广,这种击杀了养由基与潘党的武器,经过韩氏几次临战演示,各国都看在眼里,他们会很快研究推广。我预计,随着弓弩的推广,今后的战争规模会越来越大。因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无需经过多年武士培养过程,就能手持弩弓作战。想想未来的战争场面,真让人不寒而栗。”田苏说的这话让在场的武士们都沉默下来。过了一会儿,田苏语气沉重的补充:“所以我们赵氏的出路在于骑兵,我们唯有往骑兵上面发展,才能在家族争夺中取得优胜。”
赵武心情沉重的拍了拍田苏的肩膀:“你说得对,看来,我们今后必须减少战车的开发了。”
谁知,田苏马上表示反对:“战车不能丢,赵氏的战车依旧大有可为。在车轮上装上尖刺的赵氏战车,在平地冲击的时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一次跟楚军交手,我们的骑兵根本没法与战车正面冲撞,只能采取骚扰与侧面攻击的战术,正说明战车的优势所在:战车,绝对是对付骑兵的利器…”
赵武马上鼓励的对田苏说:“齐策当初写了一本兵法书,被人称为“兵策”。不如你就写一本骑兵战术的书,作为我赵氏的骑兵指导战书……决定了,我赵氏以后就向骑兵方向发展。”
这次谈话之后不久,留守国内的晋国新军到了,他们主要由魏氏士兵组成,还有少量赵氏补充兵,赵武留下英触统领赵氏部队,配合魏绛指挥,自己带着其余人,压着浩浩荡荡的俘虏队返回国内。
路上,最兴奋的是郑国人,一名郑国俘虏正竭力向赵兵解释:“我不是俘虏,再说一遍,我是赵氏的奴隶,从赵兵攻击郑国国都起,我就是赵氏的奴隶了,我的服役期限应该从那时算起。你瞧,我在虎牢城的时候,干活多卖力,瞧我的胳膊多壮实!三年之后……我只要熬三年,就可以自称是赵人了。”
那名赵兵纯粹是闲着无事,跟郑国人开玩笑说:“服役期限,郑国人居然强调替我赵氏工作的服役期限?”
那名郑国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