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部分(第2/4 页)
认为,现在的国家是应该休养生息的,而且对一个国家来讲,休养生息三年五年是不够的,至少得是一代人。
燕京刚刚涌现的报纸,各种茶楼酒馆的说书场合。以及许多纠评御史聚集的地方,这些天几乎可以发出声音的地方就有人议论这些事。
虽然其中也不是没有拥护杨易的,但拥护杨易的大多数是武人,这些人打仗是好手,议论时局却不是好嘴。河北山东的读书人,从义理、实务、历史、兵法,引经据典,层层剖析,以证明杨易完全就是错误的。最后整个社会舆论的风向,基本就处于一边倒的状态了。
最终翰林院、政务院总结之后,给郭汾的答复,那就是“朝野舆论,莫不以为非也”作为定论。
虽然郭汾不是很同意这个说法,但杨易的这封奏疏,还是很快就淹没在燕京的一片吵吵闹闹之中,在被舆论打倒之后,再也无人搭理。
天策十一年,仲夏。
一直七拼八凑的船队航行在渤海上,这支船队只有两艘武装楼船,其余就全部都是改装了的商船,领兵的竟是萧辖里,他的副将则是杜重威。
不久之前,耶律李胡刚刚下达了命令,尽搜辽津所有能够出航的船只,拼凑起一支船队来,以萧辖里为主帅、杜重威为副将,率领契丹骑兵三千人、奚族骑兵五千人,以及汉、渤海、朝鲜等族在内的汉兵两万人,从辽津出发,奇袭天津。
可这支船队上的士兵实在不像是一支要去奇袭的部队,不但士兵的士气无比低迷,就是将领本身也很惶然。无论萧辖里还是杜重威,都觉得耶律李胡的这个安排是让自己去送死。
所谓奇袭云云,不过是说好听话罢了。船上的那些契丹兵、奚族兵,被海浪一翻就吐得七荤八素,汉兵的情况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一支船队完全就不可能在海上作战,只相当于运兵船罢了。
然而萧辖里和杜重威却都没有退路不遵命令的后撤固然就要面临军法处置,而前方的唐人也不大可能会给他们好果子吃。
尽管诧异地发现一路来都没遇到什么意外,可当他们望见前方出现了地平线,所有人看到的却都不是希望,而是绝望。
第三二一章 恐慌
萧辖里和杜重威所率领的奇袭部队,是由韩德枢所搜罗的辽津所有能远航的新旧船只,载着两万八千个士兵和三个月的口粮,从辽津出发,一路向西这一趟奇袭将辽津能出海的船只以及能操舵的水手全都出动了,至于向导则是一批归附了辽国的海盗。
船队的行走一路上倒是有惊无险所谓的惊不是曾遇到什么危险,实际上全程都风平浪静,但出海一事对契丹人来说就已经是极大的冒险了,就算一路无大风浪,但那正常的海上颠簸也让船上所有胡人都呕吐得身体发软全身发虚,几乎如病了一场般。其实才短短几日功夫,但几千胡人一踏上岸却个个如同死里逃生、才从地狱里爬回来似的。
尽管韩德枢声称得到了消息说天津空虚,但天策唐军的威名震慑寰宇、海陆弗届,作为向导的那群海盗,终究不敢真的奔天津而去,带着船队绕过滦河河口,便在泃河的河口靠岸。
泃河的所在,基本上位于后世天津与唐山之间,其入海口本来也是一片荒芜,亏了契丹的迁民暴政,许多燕蓟百姓在那场动乱中逃到了这里,围拢着一个小渔村安生。天策政权统治这片地区之后海上贸易迅速发展,一些百姓就没回老家留了下来,久而久之聚成了一个两三千人的市集,就叫做泃镇。
此处南下天津、东至滦州、西北前往幽州都十分方便,却又正是一个灯下黑的所在,各种黑道势力、豪族走私与海盗余孽均在此有窝点。不合法的买卖与走私在此进行,渤海尚未被剿灭的海盗在这里寻求补给,河北的豪族也派了管事在这里进行一些见不得人的生意同时这些河北豪族也是这个黑港口的保护伞。
天津的海贸已经实现正规化,但在各方势力的掩护下。泃镇却迟迟未能纳入正规管理,甚至在朝廷的档案上,这个畸形繁荣的海边市镇仍然是一个渔村正所谓山高海远,土豪当家。
杜重威熟悉燕赵地理,一上岸马上指挥两三千不大受风浪影响的士兵将泃镇包围了起来,泃镇的各种势力靠的是黑白勾结、**诡计。哪里敢正面抵抗大军的围攻?一夜之间整个市镇的统治权便易手了。跟着杜重威开始封锁交通、盘点斩获,泃镇是渤海走私者与海盗最重要的陆上补给点,各种补给物资十分齐全充裕,这却让杜重威小小地惊喜了一番。
在海盗头子的建议下,他除了搜缴粮食之外,倒是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