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谢�鼓诓拷�⑵鹨恢肿ㄒ怠⒏咝Ш筒欢洗丛旃啥�壑档娜�挛幕�6�庹�枪�收铰酝蹲收呖赡艽�吹淖钫涔蟮募壑怠9�室涣鞯慕鹑诨�棺魑�は哒铰怨啥��梢栽诙�禄嵴铰跃霾摺⒏吖苷衅讣だ�⒎缦湛刂浦贫群椭匾�滴穹⒄沟榷嗖忝娣⒒踊��挠跋臁K�撬涫巧偈�啥���蛭�渥ㄒ稻�椤⑹谐∩��投酝蹲驶乇�实闹粗��螅�庑┱铰酝蹲收哂锌赡堋八牧讲ηЫ铩保�扔卸�σ灿心芰Π缪荼日��蠊啥��行У摹按呋�痢苯巧��俳��谐中�摹⒉恍傅母母铩�
选择合适战略投资者的标准
国际金融机构各式各样,潜在战略投资者也有多种类型,包括所谓的“综合性银行”(universal bank)如花旗、JP Morgan等,商业银行如汇丰、渣打等,投资银行如高盛、摩根斯坦利等,专业性金融服务公司如美国运通、通用电气金融公司等,基金管理公司如Fidelity、Capital,保险公司如AIG、安联(Allianz)、Prudential等,以及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如凯雷、KKR、德州太平洋(Texas Pacific Group)等。
商业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比重较大的综合性银行是中国银行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时自然要考虑的对象,因为这些机构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他们比较为中国的银行所熟悉,可以直接带来商业银行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门当户对”的观念。所以几乎中国的每一家银行都是从这一目标群中开始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伙伴”。其潜在缺点是商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主营业务重叠太多,难以避免可能的竞争冲突。
由于全球化与行业整合的需要,在国际上,银行跨境并购十分盛行。但是,一家商业银行以少数股权形式投资另一家商业银行,案例却非常稀少,成功者更为罕见。基于保护品牌、文化与控制权等考虑,国际大型商业银行通常主要依靠有机成长和战略收购来进行全球扩张。只有极特殊情形下,如东道国有“市场准入”障碍,对银行业外资所有权比例设有法律限制,而外资商业银行又希望进入该国市场时,才迫不得已勉强考虑少数股权投资(minority equity investment)。
在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中,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专业性金融服务公司(specialized financial service pany),在某类金融服务中具备特殊专长优势和市场领导地位,如信用卡公司、消费融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也可较广义地视为专业性金融服务公司。这类金融机构也可以作为中国商业银行考虑的潜在战略投资者。他们也许不能或不愿在传统商业银行的产品技术方面开展直接合作,但是在新型业务领域如信用卡、资本市场产品(如利率、外汇交易和衍生产品等)、风险管理、保险分销、理财服务等重要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因为中国的商业银行现有业务和收入结构过于单一,发展高股本回报率(ROE)的多元化收费服务产品是所有中国银行的当务之急,而这些国际专业金融服务机构恰好具备这方面的显著优势,因而能够帮助弥补中国银行业的一个重大而普遍性的缺陷,满足他们实现业务结构调整经营模式转型的战略需要。这些国际专业金融服务机构不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所以与中国商业银行在主营业务上没有竞争冲突,而是形成较强的互补性。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关于中国银行体系引进国际战略投资的几大问题(4)
此外,国际上知名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也可以成为中国商业银行的潜在战略投资者。私人股权投资近年来已成为外国直接投资中一支非常活跃和重要的力量。国际上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参股和控股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的交易案例日益增多。这些有雄厚资本实力和丰富经验的国际性专业投资公司在中国的银行改革中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在许多关于战略引资的讨论中,此类投资机构被简单地定性为只关心投资回报的财务投资者,如美国新桥在深圳发展银行的投资和新加坡政府淡马锡公司在建行和中行的投资皆引起了很大争议,为一些人所诟病。
其实,财务投资者与战略投资者之界定是相当模糊的,甚至是截然不可划分的。那种以为只有同业机构才是“合格的战略投资者”,只有“财务投资者”才看重投资回报的看法未免过于偏颇、武断和简单化。无论他们带有哪些名目官衔,国际投资者无一例外都会高度关注投资的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