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部分(第2/4 页)
言也不是没有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大道之理,周瑜等人也是顶级谋臣,自然不会不知道,若依着九品中正制,也许一时之间的确有利于中原鼎定,但于长久而言,却是不利。
周瑜等人都是非凡人,虽然是有家族忧虑,但却不会因为家族之事而耽误国家大事,只是陈群这九品中正制就算是有后患,但也不乏是极为优良之策。
世界上课没有什么十全十美之策,所以对于九品中正制,周瑜等人在一番的讨论之后也还算是赞同。
但也仅此而已。
“如今我是有一法,名为科举,便是广开考场,以孔孟之道以考究其人才干,而后再是以其才干德行而恩官也!”
卫涛微微一笑,见到初听之时人人惊奇之色,卫涛随即就是将之一一道来。
“昔日我与曹操皆是唯才是举之行,可纵然是如此也不能是人尽其才也,不加考验往往是得其才不得其行,我便是初行考究,如今我欲以此颁行天下。天下人以孔孟之道为道,那么我便是考究此孔孟之道也,若是连此也是不能通达,自然是无有为官之能也!不知我此策为如何?”
听到卫涛所言,周瑜等人皆是皱眉深思,他们一听就是明白,此策的确是良策,而且对于世家而言,也未必会是输于九品中正制。
但同样,此法也同样不是完美无缺。
略略一阵思之后,周瑜左右一望还是得开口而问。
“陛下,若如此,若非绝顶之才,恐怕便为无用之儒生矣!而且若行此策,则陛下如何能够保证其中有无徇私舞弊之事也?”(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六章 国制(下)
国家之中事务繁杂,各种政策更是数不胜数,但真正的关键核心还在于用人为官之上。
所以在天下将定之时,没有人去纠结其他,全都是将注意放到了用人之上,以此可决定未来梁朝只命运也!
卫涛两世为人,以前世之资讯发达,对于历朝历代的政策,卫涛自然都是有所耳闻,甚至后世更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等,也算是了解一二。
不过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之后,卫涛却是不可能全然照搬,尤其是这用人之策,科举能够数千年流传,自然也就是卫涛的首选。
但正如周瑜所言,那两大不足,前者是让吏员欺上瞒下,甚至因此造出了大批的糊涂官员,而后者,则同样是历朝历代,禁之不绝之事,哪怕是卫涛也不可能是保证什么。
这也是卫涛虽然已经知道这是经过历史证明过了的,但也始终是犹豫不决的原因。
而卫涛所言之改变也正是如此,若是将九品中正制与这科举结合起来会是如何?
结果可能会是更好,结果也可能会是变差,但无论如何,卫涛却是明白,在外患暂时安宁的时候,却正是自己最好一试的时候。
五胡乱华已止,但未必不会卷土重来,自己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提升大汉民族实力,让这事情永不可能发生也!
“公瑾所言的确是不差,事情也正是如此也!”
卫涛微微一笑,却是认可了那周瑜所言。不过下一句就此话题一转。直接而道。
“不过此事我却是有所思也。长文的九品中正制的确很是不差。若是两者相结合,虽然未必可绝徇私舞弊之患,但却绝百无一用之儒生也!”
“敢问,陛下是为如何也?”
听到卫涛这话,周瑜等人皆是精神一振,直接齐声而问。
真的说起来,徇私舞弊几乎就不可能杜绝,毕竟人皆有私心。但若是能够保证官员不昏庸,那么天下的安宁就是指日可待也。
“九品中正制,以分九品而定官,其中自有其利处,然却让寒门无路,科举一途,虽然有径可寻,但易于陷入经书不可自拔,未可是治理天下也!”
卫涛微微一笑,娓娓而道来。
“我之意。是以科举选才,但凡能够行科举一事者。皆可是为官吏,然此官职位不过最高者九品,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子弟,最少也需与此干上一年,一年者当以定优劣,但凡是优者,则以九品中正制以定品级。品级高者,则大升其职,品级低者则其位不动。至于劣者,自当革除其职也!不过此等提升,纵有大功者,最多拔擢二级,而且还需再经三年历练,有此而后,行定品选出有资质之人,而后再行科举,以科举成绩定优劣,优者更上,劣者则下。”
听到卫涛所言,周瑜等人更是皱眉而思。
其实卫涛这一套也是简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