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形式和品项定位成为我们冲撞的焦点,直至最后成为我们分手“离婚”的导火线,这大概是除了达能外的所有当天参会者始料未及的——在和跨国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
果然,有一天,达能突然给了光明两个选择:或者以优惠的价格增持光明的股份,否则达能将以违反协议内容为名起诉光明。光明是上市公司,如果出现诉讼,光明的损失不是一般的减法,而是指数的减法。几番思量,光明选择了接受达能的胁迫。最后,达能以比市场估价低30%左右的价格,成功增持光明股份——这个价格最终成为达能退出光明的价格:达能占了便宜,但报应不爽,又原封吐了出来。
萨科奇——达能的王牌
法国是世界上最官僚的国家之一:政治是达能的主牌,萨科奇斡旋是达能的王牌。
通过外交途径向各级政府及部门施压,要求娃哈哈妥协,是自达娃之争初露苗头以来,达能非常主要的手段。无从考证达能是如何得知这一招普遍管用的,但是达能的确让中国人开了眼界。我们一直以为“关系”牌是中国人惯打的,然而*国家的“选票”牌更通用。
达能的全盘计划是:总统的斡旋促成达娃谈判,辅之以三宗罪的威胁及诉讼战场的铺垫。这本是极好的安排。
但是计划实施的结果,却变成了:在总统斡旋、达娃和谈的时候,“三宗罪”舆论把宗庆后彻底惹恼,同时诉讼战场全盘失利。
从诉讼战场的战略安排上来说,如果达能意图在萨科奇访华期间解决问题,就应该重新安排诉讼策略,拉长解决问题的时间。但是达能布署则着实头脑发热,操之过急,给我的印象就是没有一点耐性。宗庆后在中国提起诉讼,使得中国法院的判决可以抵制甚至抵消可能的仲裁结果;因此达能在中国必须采取守势,施加压力拖到萨科奇访华。但达能自始至终在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中国一审审限六个月,在第五个月头上两个法院出了判决,达能败诉;萨科奇姗姗到了中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达能战略全景揭秘及点评(4)
在舆论战中,达能将“三宗罪”公诸于众,使这一重要武器失灵了:就像一把刀,拿着威胁别人是非常有用的;如果这把刀捅出去了,不管捅到没捅到,它已经不可怕了。唯一的结果就是导致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对抗性升级。
所以宗庆后的选择很正常:如果和解的结果不会优于法律程序的结果,那么肯定要选择等待法律程序,绝不会缴枪和解。
在谈判过程中,达能也有些自毁长城。
萨科奇总统为了选票,不惜当说客;这说客当的却着实吃力不讨好。他对中国的国家主席承诺:要“停止诉讼,进行谈判”;达能偏偏拆他的台,不干。
宗庆后来到了北京,与小里布坐在谈判桌旁。没想到小里布说“撤诉?没有这回事。”宗庆后心里说:“原来萨科奇并不是金口玉言啊!那就怪不得我了,是你自己的人拆你的台,不是中国人不给你面子。”
萨科奇斡旋的重头戏草草收场。不知道达能回过头去是怎么糊弄萨科奇的,也不知道萨科奇明白不明白,高兴不高兴,会不会恨达能把他涮了。
舆论战——达能的败招
达娃之争开始后,达能口水战三个可圈可点的成功,第一个是4…11谎言,第二个是个税案,第三个就是美国税案…绿卡门。但是4…11谎言冒了巨大的风险,个税案可能归罪于自身,而绿卡门,虽然让宗庆后难以反击,但是对达能的战略利益没有丝毫的助益。
没有法律“硬实力”的支持,一切的“公关杰作”都是“纸老虎”,而且将会引起负面的乘数效应。舆论战不单纯只是请请记者,在媒体上发发软文而已。舆论战需要达能不断地炮制新的“猛料”,新的诉讼、新的声明,激化的矛盾、扩大的战局、恶化的影响。
首先要说的是达能贸然发动的舆论战完全是神经过敏。《经济参考报》不过是一篇相当没有深度、并且失实的报道;以宗庆后的务实作风,他绝不是在“公关”上白下力气的老板。《宗庆后后悔了》本不是一篇有影响的报道,全赖达能再接再厉地“公关“,使达娃之争终于有了无比巨大的影响。
而娃哈哈并非上市公司,而是铁桶一块的“家长式管理”的军团企业,业绩受外界舆论影响不大,不管舆论怎样热炒,不会伤害到产品的形象,不会伤害到销售渠道,企业能够正常发展;而对于达能这间公众公司来讲,公众心理的任何波动,都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致命打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