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部分(第1/4 页)
于是唐景崧陪着刘永福星夜拔营南下,驰援北宁。第二天到了山西北面三十里的屯鹤地方。此处泸江、洮江、沱江,也就是俗称绿水河、红水河、黑水河的三水jiāo会之处,所以又名三江口,向来是商贾辐辏的jiāo通要冲,如今因为法军已占山西,市面极其萧条,无法补充给养。刘永福便即下令,即刻渡过沱江,向东而去,近在咫尺的法军竟未发觉。
到了北宁,刘永福不肯进城,十二营都驻扎在离北宁七里的安丰县,由唐景崧带着十几名亲兵,去见黄桂兰和赵沃联络。
黄桂兰和赵沃在军前都称统领,两军分治,一右一左。轮官位,黄桂兰是提督,比赵沃这个道员大得多,但文官的品级比较值钱,而赵沃是徐延旭的亲信,所以北宁防务,是外行的赵沃作主。而赵沃又信任一名副将党敏宣,此人是绿营中有名的一块‘油抹布”既脏且滑,唐景崧对他早具戒心,见赵沃时有他在座,淡淡地不甚理他。
“我身子不好,又多病痛,万里投荒,真不知所为何来?”赵沃一面咳嗽,一面吞吞吐吐地说。
见他那副形容憔悴的样子,再听他这番有气无力的言语,唐景崧的心,先就凉了一半,然而不能不勉励他几句:“大敌当前,还要仰仗庆翁的威望……。”
“什么威望?”他摇着手打断了唐景崧的话,“营官士兵,骄蹇不法,桂军的饷又比滇军来得少,实在很难带。老兄,我真想让贤了”
听口气还当唐景崧有意来取而代之。这就话不投机了,而且看样子也谈不出什么名堂,唐景崧敷衍了一会,随即起身告辞。
黄桂兰却不如想象中那么不堪。他是李鸿章的小同乡,一口浓重的合féi土话,听来非常刺耳,不过此人倒知书识字,出口成章,所以话还不难懂。加以长身修髯,仪表不坏,唐景崧对他的观感,比对赵沃好得多。
他的号叫卉亭,所以唐景崧称他‘卉帅”略作寒暄,请教战守之计。
“薇翁明达,想必已有新闻,赵庆池左右有小人,多方掣肘,教人很难展布。”黄桂兰首先指责党敏宣,接下来谈他的做法:“我带右军,只能量力而为。布置大致还算周密,北宁城坚可守,等王方伯楚军出关,再议进取。”王方伯是指王德榜,他以前的官职是福建藩司,所以称他方伯。
“卉帅,法**队愈bī愈近,楚军怕一时到不了。”唐景崧答道:“恕我率直,我看北宁战守两不可恃。备多力分,扎营太散,呼应不灵,不能战。”
“我原主坚守。”
“守亦甚难。北宁城虽坚,如今法国的大炮不同了,一炮轰进城,请问守军何处藏身?”
黄桂兰听见这话,不由一愣,掀髯问道:“那倒要请教,计将安出?”
“最好在离城数里地以外的要隘处所,开掘地营,以守野为守城。”
“什么叫地营?”
‘地营’是滇军的规制,掘地为坑,深约六尺,大小视地势而定,坑内四周安上木柱,高出地面一尺许,柱间空隙,作为枪眼。柱子上面再铺木料,上覆泥土。这样不但低不受炮,而且远处了望,不易发见,可以瞒过敌人。
“想得倒不错。”黄桂兰问道:“出路呢?”
“出路在坑后面,开一条斜坡路入坑。坑口加木栅,放下木栅,只要一个人守在那里,坑内就没有人出得去,可免溃散之弊。‘唐景崧很起劲地说:‘如果人多,可以多开数营,地下开槽,各营相通,弹yào粮秣,亦不妨贮存在地营里面。地营之外,又可以开明槽,高与人齐,宽约五尺,长只一丈,每一丈就应该有转折。为什么呢?太宽则炮弹容易打中,不过就打中了,也只是这一丈之地受损害,这就是一丈一转的好处。”
“既有暗槽,又何用明槽?”
“明槽是为了便于侦察敌情。全在暗坑,敌情不明,亦不是好办法。‘唐景崧又说:‘地营之外,最好用槎丫树枝,用藤裹缠,密排三层,这就是古时候的所谓鹿角。倘或在地营四周,埋上地雷,更是有备无患,不过总要远在本营二十丈以外,才不致于炸到自己。”
书生谈兵,居然头头是道,但黄桂兰却听不进去,认为这样的做法太离奇,也太费事,所以大摇其头。“我决心负城而守。”他固执而显得极有信心地,“我有四营人,法军没奈何我。”
又是个话不投机的。唐景崧这时打定一个主意,自己先踏勘四处,决定了战守方略,直接向徐延旭建议,请他下令赵黄两统领照办。
两天以后,唐景崧由北宁出发,向东北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