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偏就是他败了。
为什么呢?除了前面说过的项羽两大蠢事外,还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吗?为什么是项羽做了蠢事?为什么相比更没有理想、更世俗、更无赖的刘邦却没有做蠢事?为什么呢?
原动力和身份负累
秦末,天下大乱。
身处当时,谁知未来方向?人人都在雾中,怕谁都不知道。
刘项原来不读书,就算读书了,他们也读的是法律、军事学科,连《论语》、《诗经》都没有,秦始皇兄烧了嘛。他们也没看过《管子》(还记得最早介绍的《管子》吧),没有受过任何经济方面的教育,对宏观调控、统一市场、成本、收益等概念一点点都不清楚。刘邦、项羽对未来社会模式、未来经济模式该怎样搭建都是一头雾水,边摸石头边过河。而个人的行为只能由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情绪支配。
刘邦的人生经验、知识、情绪就是混、混好、混到醇酒、美人,最后是要夺取天下,夺取天下后,更好地享受醇酒美人,没什么大的规划。哈哈,是不是有点像放羊娶媳妇、媳妇生孩子、孩子继续放羊循环的那个憨小子。
项羽则不然,在一片社会方向大迷雾中,他有自己的规划,他的情绪、他的知识、他的背景,决定了他会选择“封建制”(注:在本书中要严重注意,书中“封建制”和通常所说的“封建主义”不是一个概念,有严重区分。)作为自己的乌托邦,并为之奋斗。在当时的社会中,无数人,包括秦王朝的傻赵高,都看不懂社会进化的大方向,总觉得郡县制、统一局面、封建制、战国并存这些选项都是能随着自己的好恶随便选的,指鹿为马,那鹿就是马,只可惜苍茫大地,轮不到你主沉浮啊。
秦国一统 富豪陨落(4)
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是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混、混好、混到醇酒、美人。这样说,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人生、社会演化太无趣、恶俗了,那我换种说法,正是每一个社会个体为使自身以及与自己相关的利益群体获得更多幸福的过程,促进了社会整体的发展,这就理解了吧?哈
项羽的身份负累、人生经验让他摸到的不过是一块漂浮的木头,结果这木头漂到了社会发展浪潮的反面,被大浪冲走了;而刘邦没有身份负累,文化知识怕也没项羽多,更符合天下统一局面下的“新新人类”特征,他所追求的正和社会进化原动力契合,摸到了真石头,过了河。
每逢乱世,在一个新时代来临前,原有的社会经验、能帮助你在原社会条件下立足、生存的那些社会经验,将会因大氛围的变化,而出现无所适从、脱节等情况,这些以前的经验、知识往往会构成你进入新社会的最大障碍,往往会让人产生知识(实际上部分旧知识)无用、读书无用的错觉,而新社会对具有所谓旧知识的个体也抱有敌意,往往“新新人类”会对旧知识所有者进行清洗。从历史经验看,“新新人类”往往显得非常浅薄、粗陋、只是富有生命力,而面对旺盛的新生命力,一切理想、秩序、知识、规矩,只能让路,所以抱着更多旧秩序经验的项羽被淘汰了。
楚霸王自刎前几次感叹:天之亡我。在经济、规律、进化等等词汇,还没有进入中华民族话语系统之前,战必胜、攻必克、非战之罪的楚霸王只能把他的失败归于冥冥中的天意了。苍天无语,任何人在他面前,都轻微如草芥。
开国群雄的理财道路
汉初的开国群臣绝大多数均出身平民、起于微末,生命一开始的经济状况都不是很好,将军百战,三年抗秦、四年灭楚,七年轰轰烈烈的战争过后,一个个位极人臣、大富大贵,典型的爆富族群,纵观这些人的理财道路,如何一开始贫贱度日,到后来如何应对暴富后的生活,是非常有意思的。
抢钱抢粮抢地盘
劫掠,是汉代开国人物中最主要的致富方式。
《投名状》里金城武演的姜舞阳有句台词说的好,“抢粮抢钱抢地盘!”从村子里出来的纯朴农民工就是在这一原始驱动力的作用下,勇敢成为敢死队,打舒城、打苏州的。
《投名状》演的是晚清的故事,呵呵,可这“抢钱抢粮抢地盘”的剧本可是老剧本了,二千年历史中经常上演、公映,每次剧情大体相同,只是时间、地点、人物换换而已。
《史记》、《汉书》里有多条这种战争抢掠的记载,“项羽为人剽悍祸贼,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噍类”是指能吃东西的动物,一般引申指活物,看看这句话,意思是项羽破城之后,城中不留活物,屠城啊,那城中的金银细软自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