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安排(第2/3 页)
来,干好自己的工作,恪尽职守!”他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每一位干部的心上,让大家深刻认识到这一年的责任与使命。
“是!”台下的干部们齐声应和,声音整齐而响亮,充满了斗志和决心。
李丰面露满意之色,打开手中的文件,开始了今天的讨论:“今天要讨论的第一件事就是,巴中铁路要修多久!我的答案是,三年!1974年开始动工,1976年底必须通车。注意,我说的是通车,不是完工!”他的眼神坚定而锐利,扫视着台下的干部,传达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台下的干部们听到这个时间,顿时议论纷纷。
“书记,我们巴中没有修铁路的经验,这么短的时间,难度太大了!”一位干部皱着眉头,担忧地说道。
“是啊,书记,我们不急于这一时吧!现在估计全国就我们巴中在正儿八经搞发展。”另一位干部也附和道。
干部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他们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修铁路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巴中此前从未有过相关经验,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实现通车,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李丰闻言,面露难色,但他深吸一口气后,神色变得更加凝重,凝声道:“三年,是我们常委会定下的,也是我定下的,必须在三年内通车。至于为什么,我只想问一句,你们相信我吗?”他郑重地扫视着台下的干部,目光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
干部们面色微变,一些干部沉思了几秒钟后,猛然一惊,惊喜地望着李丰。他们都知道李书记背景不凡,心中不禁猜测,难不成是李书记有什么内部消息,才如此坚定地要在三年内通车?
“好!三年,我们这三年就是拼了命,也要把铁路修通!”交通局局长率先表态,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决心。
其他干部纷纷附和,他们被李丰的坚定所感染,也被对巴中的责任感所驱使。只有一些意识不强的干部还满脸疑惑,不明白为什么突然就同意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心想,怎么突然就同意了?难不成是因为李书记的威信?但李书记不是一直强调民主吗?一些干部还梗着脖子想提意见,却被身旁的干部拉住:“别说话,散会再跟你解释。”
建设时间正式定下后,齐永平接着主持会议:“下一项决议就是工人的问题。巴中到昭化之间多大山河流,根据目前初步估算,要在工期内顺利完工,至少需要二十万工人同时施工。所以,如何调度工人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他的话语让大家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了这个关键问题上。
“我们市委简单讨论了一下,决定巴州区和南江县一组,通江县和平昌县为一组,两组轮流施工,每次施工为期半年。每个区县每期抽调十万名青壮年修铁路,政府负责接送。”齐永平详细地阐述着方案。
台下的民政局局长闻言,举手站了起来:“市长,但这各区县的人口总数不一致啊!这样做会不会有失公允。”他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确实,各区县人口数量存在差异,如果简单地平均分配任务,可能会给人口较少的区县带来较大压力。
齐永平淡然一笑,似乎早已料到这个问题:“我们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是人口最多的巴州区搭配人口最少的南江县。不过这还不足以抹平人口数量差距,所以,我们决定调整区县公社行政区划,尽量在合理的范围内缩小差距。这件事市委会马上成立专案小组,尽快完成调整。”他的回答有条不紊,展现出了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和妥善解决的能力。
民政局长闻言,满意地笑了笑:“我没问题了,齐市长。”
李丰微微点头,看向旁边的农业局局长:“农业局有什么想说的吗?抽调二十万百姓去修铁路,你们今年的生产任务还能完成吗?”他深知,农业是巴中的根基,修铁路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农业局长眉头紧皱,思索了片刻后,咬牙沉声道:“能!”他的回答虽然简短,但却充满了决心。
巴中现在共有两百六十万人口,二十到四十岁的青壮年也就不到五十万。抽调走二十万青壮年,对巴中的农业影响巨大。许多重活累活都要分给年纪大一些的百姓,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幸好,近几年巴中农机厂生产了很多农用机械,现在巴中每个生产队都有接近十台农用机械,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台耕地机和拖拉机。
农村主要的重活就是挖地耕地和背东西,二十万人分到巴中一半生产队上差不多就是每个生产队出五十人。这个年代老百姓都在家务农,但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