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余的一部分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成为贮藏货币;当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多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又会自发地加入流通过程。这样,贮藏货币就像蓄水池一样,自发调节流通的货币量,使它与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相适应。
4。
支付手段
商品买卖最初是用现金支付的,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的让渡同价格的支付有时分离开来,即出现了赊账买卖的现象。商品生产有各种不同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有些生产是常年性的,而销售则带有季节性,如烟火、炮仗等各种节日用品。有些生产有季节性而生产者的消费则是常年性的,如农民和猎人,这就引起了赊账买卖的必要性。农民没有犁就不能耕地,但他在秋季收获粮食前又无钱买犁。铁匠和农民之间的交易只有用这种方式来进行:铁匠先把犁卖给农民,农民则将犁价延期到秋季粮食收获以后。在这里,货币不是直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因为商品的买卖已经在没有货币作媒介的情况下完成了,货币的支付只是为了偿还农民对铁匠的赊账。在延期支付货款时,货币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开始是在商品流通的范围内,以后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用于支付地租、租金、利息及工资等。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商品生产者互相赊欠,形成了一系列债权、债务链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如不能到期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许多商品生产者在经营上发生困难,以致破产。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所蕴藏的危机的可能性,在它作为支付手段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5。
世界货币
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作用超出了国界的限制,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货币作为国际间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便是世界货币。
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曾经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在当代世界经济关系中,某些经济实力强、国际影响大的国家的纸币,如美元、英镑、日元等,也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起世界货币的作用。
世界货币的主要职能有:(1)充当一般的支付手段,支付国际贸易差额。因国际贸易并不是每一笔交易都必须运用货币去购买,一般都通过银行结算购销中的债权债务关系,只有不能抵消的那一部分余额,才需要运用货币来支付。(2)充当一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别国的商品。(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战争赔款、向别国借款或贷款、国际援助、向国外存款等,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是货币诸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
上述五种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表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货币形式及其演变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的形式出现的。但这种形状不一、重量不等、成色不同的金属条块,给交换带来诸多不便,于是逐渐产生了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额价值的金属铸币,它一般由国家铸造,作为法定的货币来流通。
铸币在流通中会逐渐磨损,分量减轻,成为不足值的铸币,但它们仍然可以等同足值的铸币使用。因为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在人们手中只是转瞬即逝的媒介物,人们关心的只是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时社会承认的币值,而不问货币的实际价值是否足值。铸币的面额价值和它的实际价值不一致,但还可以继续按面额价值的货币符号来代替金属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就是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而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是现代纸币,其形式主要有钞票和支票两种。现代货币又由有形发展为无形,即电子货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1)
货币流通规律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当货币实现了商品价值时,就把商品从卖者手中转到买者手中,货币则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如此循环不已。货币的这种不断地由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调换位置的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是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为了适应商品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