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此前世界海战史上还没有如此规模的鱼雷艇集群出击行动,加上鱼雷艇偷袭作战本身的危险性,当命令下达时,全场鸦雀无声。对于日本鱼雷艇的官兵而言,与其说是一次偷袭,不如形容成冒死一搏,因为谁也无法估计,这一去之后是否还能全身而退。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为了尽量选择最佳攻击时刻,直到5日的深夜2时,即月落前一小时,日本第二、第三鱼雷艇队才起锚出发。在此之前,“爱宕”、“鸟海”等炮舰已经在威海湾口开始了对日岛等炮台的佯攻炮击,借以牵制北洋舰队和刘公岛、日岛炮台,同时起到消耗守军精力的作用。
因为第三鱼雷艇队先前曾多次对防材进行侦察,熟悉航路,因此排在前列。位于队伍最前方的,则是发现东口防材缺口的“第六号”鱼雷艇,其后依次为“第二十二号”、“第五号”、“第十号”、“第二十一号”、“第八号”、“第十四号”、“第九号”、“第十八号”、“第十九号”。偷袭兵力总计共10艘鱼雷艇,除担任第二、三艇队旗舰的“第二十一号”和“第二十二号”外,均为同型。第二艇队旗舰“第二十一号”鱼雷艇排水量80吨,法国诺曼底船厂建造,是1894年6月27日刚刚完工的新艇;艇长36米,宽4。01米,吃水1。19米,装有3汽缸3膨胀立式蒸汽机1座,配套使用1座新式的水管锅炉,功率1018马力,航速19。84节;装备1门4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单管机关炮,艇首固定安装1具360毫米口径鱼雷发射管,雷艇中部和后部甲板上露天安装2具可旋转的360毫米口径鱼雷发射管。
第三艇队旗舰“第二十二号”是德国造船工业的产物,和北洋海军的“福龙”号鱼雷艇同出自希肖船厂,1893年8月5日完工;排水量85吨,艇长39米宽4。81米,吃水1。07米,动力为1座3汽缸3膨胀立式蒸汽机,配套1座汽车式锅炉,功率926马力,航速18。84节;装备4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单管机关炮2门,380毫米口径鱼雷发射管3具(1具固定安装在艇首,2具露天安装在甲板中部和后部)。
凌晨3时20分,“第六号”鱼雷艇驾轻就熟地找到了东口的防材缺口,首先驶入,其余各艇鱼贯跟进,除“第十四号”鱼雷艇航行时距岸过近,在南帮龙庙嘴附近的暗礁处搁浅,以及“第十八号”鱼雷艇船艺不佳,未能通过防材缺口外,日军其余的8艘鱼雷艇均顺利进入了威海湾内。
6、夜袭(摘自第五章 龙旗凋零)2
按照事前制定的计划,鱼雷艇入港后立刻遮蔽艇上一切灯光,改作双纵队缓速航行。正值冬季凌晨,除了海湾口刘公岛、日岛炮台和“爱宕”等军舰的互相炮击外,威海湾内一片寂然。3时50分,日本鱼雷艇队顺利到达预定攻击阵地,即威海湾中靠近南岸的杨家滩海面,而后各艇以两艇小队编组行动,右转航向8点(90度),以船头朝向刘公岛的四叠横队形式,做好了一切准备。
北洋海军旗舰“定远”,今天停泊在刘公岛铁码头西南方不远处的深水海面上,她的战友们则由此向东,散布在刘公岛畔。为了指挥作战,提督丁汝昌连日来都在“定远”舰上坐镇。日本炮舰今天一改常规,从凌晨时分就发起炮击,使得“定远”舰上多次鸣响警钟,似乎预示着这个黎明将有特殊的事情发生。
洋员戴乐尓在自己的官舱里设法入睡,但是凌晨以来接二连三的警钟、火炮声,已经让他无从睡眠。躺在军官舱里犹如摇篮般的小床上,戴乐尓辗转难眠,舷窗外月光渐渐隐去,他手中怀表的指针时间定格在3时50分上。
“当、当、当、当”,一连串急促的警钟声再度响起,船外顿时一片喧嚣,近距离接二连三的开炮声让戴乐尓预感不好,立刻披衣起床,匆匆跑出舱口。此时,甲板上四处是忙碌的官兵,机关炮对着黑漆漆的海面不停地射击,桅盘里的探照灯也开始点亮,光柱在海面上来回扫视。戴乐尓登上尾部露天指挥台,手握望远镜四处观察,突然一个黑影出现在视线中——日本鱼雷艇。
2月5日晚的鱼雷艇偷袭,虽然事后看来足以载入教科书,但在进攻当时,日本鱼雷艇队实际乱成了一团,或许这恰好符合了乱战战术的真谛。首先发动进攻的是第三艇队的旗舰“第二十二号”鱼雷艇。就在从杨家滩海面变做横阵的瞬间,司令塔内的日本士兵发现在刘公岛南方不远处有一艘大型军舰,由于船上有依稀的灯光,双桅杆双烟囱的特征被日军立刻辨识,“定远”!“第二十二号”鱼雷艇随即直扑而去。过于猛烈的动作,加上轰鸣的轮机声,立刻被日岛炮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