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心、社会主要价值观上做个比较大的考虑与取舍。而作者完全不必理会这些,他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以小说这种文体来反映他们真实的声音,他不用顾及太多,只需反映那种原生态的真实,忠于来自自己内心的呼喊。另外,小说没有那么多的局限性,这都是报告文学所不能比拟的。
如小说介绍所言,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位80后,小说中的洛非和林辉经历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有多少物质生活的童年时代、看《古惑仔》并拉帮结派、模仿类似生活的中学时代,谈过一场青涩却刻骨铭心的恋爱。当他的同学大多进入大学时,以“洛非”为代表的一群人却在这个时候与他的同学们形成断裂与分离,他们流入社会,为了生计,而他的另一批同学跨进大学。同时在这个时候,我们国家也开始跨入信息新时代,那些进入大学校园里的80后,有的彰显个性,有的刻苦学习,有的庸庸碌碌得过且过。最终他们之中的有一些人将会成为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有的将在不同的岗位做着不同的工作。再次发生断裂与离支。毫无疑问,国家一个大的时代格局变化都将会影响着一大批的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丰裕,国家精神也开始逐步贯彻与渗入。在《利欲门》的文中就可以作出清晰的对比——“我记得所读中学那些拉帮结派,忙着‘斗争’与‘自保’,有些同学的抽屉里还藏着刀,还有些革命造反的感觉。同学们都很佩服那些能敲诈的,能敲诈表示‘混得开’,‘混得开’是很体面一件事,所以很多同学敲诈并不是为了钱,而更像是表演一种行为艺术。如果出了什么事,他们通常是找兄弟用拳头说话,自信拳头可以打破所有的不公平,不合理。”可在几年后,作者再路过他当初就读的那个学校时看到的是“一片和谐”与不少挂在学校门口、代表“校园荣誉”的牌子。
从《利欲门》里不少的细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进步,物质消费水平的进步,精神文明的进步,法制的进步。
《利欲门》作者是我见过经历最为复杂的80后,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用经历与阅历写成的的书,小说人物形象真实,情节丰富,细节感人,涉及面广,带有特别的时代烙印,从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8年的特大洪灾到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我们多灾多难的国家,一路变革,一路发展,逐步完善,逐渐富强。小说都有提起或带过,我们也能看出在那个背景下,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大事件对他们的改变。
另作者对酒吧、娱乐城、山场、煤场、黑工厂等特殊场所都有深刻的感受与记录,这对于时代记忆都是些挺珍贵的资料、有如提供了新的日记范本。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生命中无处不在的道别——《利欲门》
文/李西闽(著名作家《幸存者》作者)
很意外韦一能写出这样的一本书,你如果要问我韦一这书写的是什么时,我会回答你这书写的是“生命中的爱与欲、生与死与无处不在的道别”。
先来说说文中的一号女主角叶子,她儿时失去唯一的亲人妈妈,她的老师收养了她,可在她读高中时,李丹又因为乳腺癌去世了,李丹临死前把她托付给林浩,林浩最后又死在林辉的手上。再说小说的一号男主角洛非,洛非的爸爸妈妈都是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所以“我”从来就没见过爸妈年轻时的样子。在他十六岁,他爸爸永远离开了他,没多久他无儿无女的叔叔又郁郁而终,在结婚那天,他最爱的人叶子与最好的朋友林辉又因为发生某种意外瞬间离去,在他坐牢时他妈妈又离开了他。最后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又让他失去伊蓝。
毕飞宇在《青衣》里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失去自己至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巨大伤痛。韦一小说的“失去”还包括“丧失”与“迷失”。比如在韦一小说里有这样的直白:“我突然觉得成长的过程就是对某种信念逐渐丧失狂热追求的过程——我觉得自己好像一直在寻找,寻找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在寻找的过程却渐渐迷失了自己,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迷失,所以我痛苦。”
除了写“失去”,小说的还写了“自省与忏悔”。如果说“洛非”爸爸的死是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那其他人都是让他心里留下遗憾与愧疚的,他的叔叔无儿无女,一直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可就在他爸病重时,记忆记错,认定他弟弟暗吞了他的财产,洛非也不相信他叔叔,搜了他叔叔的箱子,这个举动彻底伤到了他叔叔的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