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伯南克的榜样伯南克的美联储在反通胀领域,与同期的美联储官员及其他央行行长相比,格林斯潘更倾向于鸽派阵营。我们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衡量美联储主席*程度的最简单方法是计算一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其他成员有多少次表示强烈反对主席的决策,并正式投了不赞成票。格林斯潘担任主席时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会议上一共收到了83张不赞成票,其中体现*作风的不赞成票超过了鸽派:54张不赞成票建议应采取更加“*”的措施,有27张不赞成票建议应采取更加“鸽派”的措施,剩下的两张不赞成票来源于其他议题(图6—1列出了18年间反对票的分布情况)。这只反映了表面现象,背后可能还会有大量的非正式的不同意见,只是委员们不愿意用投不赞成票的方式来表达。例如,1994年美联储加息周期内的会议记录显示只有6张正式的不赞成票,但是在投票前进行的讨论过程中,委员们对主席的政策决定表示不赞同的次数为24次,其中有20次是因为委员认为应采取更加激进的加息政策。
至少在两个较长的时期内,格林斯潘在反通胀问题上要比其他委员显得更温和。首先是在1994年,大多数委员认为在经济周期初始应一次性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50个基点,而且还不断要求尽快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过两位新加入的委员,艾伦·布兰德和珍妮特·耶朗建议到周期结束时再执行紧缩性政策)。正如会议记录所显示的,格林斯潘巧妙地扭转了委员们的不同意见。其次,在20世纪90年代末,面对委员会和联储理事会对通货膨胀问题的担忧,格林斯潘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尽管失业率较低,但是较高的产出增长率会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事实证明,他的乐观预测是正确的)。
在任期的后半段,格林斯潘更是赶上了好时间:更高的劳动产出增长率,来自于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廉价进口商品以及通货膨胀测算方式的改变,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美联储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变得简单多了,无需使用易招来政治压力的加息政策。在这种环境下,格林斯潘的机会主义反通胀策略非常适用,所以说他的成功确实有好运气的成分。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格林斯潘面临的局面与当初沃尔克上台时相类似,那么他是否还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戴着镣铐的舞蹈 伯南克设立通货膨胀指标
伯南克的经历对其政策选择的影响
当格林斯潘坐上美联储主席的宝座时,他的想法并不多;不过上任没多久的伯南克可是雄心勃勃。伯南克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货币经济学,在担任美联储主席之前的几年时间里一直担任美联储理事,因此,他对美联储未来的政策走向有着清晰的计划。
我们会在本部分先介绍伯南克要实现的首要目标,即推动美联储设立通货膨胀目标。伯南克上任以后的第一件事是组建了一个专门研究通货膨胀目标的小组委员会,还采取了一些提高公众沟通效率的措施,这些行为是有一定目的的。其次,面临近期的金融市场和经济混乱局面,我会详细介绍一下伯南克针对美国大萧条和日本“失去的十年”的研究成果会对他的政策反应造成怎样的影响。然后,我会讲到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其运行模式会发生哪些变化,包括更多地依赖于模型和集体研究,主席的决断权减弱以及更加直接的讲话方式。再次,伯南克的计划并不全是变革:对于潜在的资产市场泡沫问题,伯南克和格林斯潘的观点一致。我倒要看看伯南克会怎样继续推行格林斯潘对待泡沫的政策。最后,我们要研究一下在当前紧张的经济局势下,伯南克的研究成果会怎样促使他推行风险管理政策。
货币经济学领域的最热门话题之一就是政策制定者是否应当受到规则的制约,还是说可 以自行决断。支持自行决断的学者认为美联储可以凭借它的最佳判断对经济的发展状况做出反应。他们相信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规则只会阻碍美联储在风险、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发展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与之相比,规则的支持者们认为决策者并不十分擅长于经济管理,他们可能会受到政治势力的干扰影响,他们会被诱使采取一些能在短期内促进经济繁荣的政策,但却要以长期的经济稳定为代价。他们还认为以规则为基础的决策机制能增加中央银行的可信度,使得它更容易实现长期目标,例如长期内保持稳定的较低通货膨胀率。
在2004年一次演讲中提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取得的成果时,伯南克清楚地阐述了他对政策规则的看法。他说,“货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