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国人个个沉浸在狂热的气氛中,很少有人能够平心静气地呆上一个下午。可是中关村前后两代软件工程师的代表人物,聚首黄海之滨、崂山之巅,连续7天什么也没做,只为想清楚一些事情。他想到自己离开〃方正〃,又离开〃新天地〃,放弃〃北大视窗〃,又放弃〃中文之星〃,过去种种技术成就,就像狗熊掰棒子,拣了后面的,丢了前面的。但他想得最多是自己在大学期间读到的《硅谷热》。那是1986年出版的,里面讲了很多美国硅谷的故事。后来他能义无反顾地跑到中关村大街上,多少是受到这本书的鼓舞。直到今天,它还是他的〃一个启蒙经典〃。可是他却惊讶地发现,那些一直为创建〃中国硅谷〃煞费苦心的中关村人,原来并不明白硅谷的真谛在什么地方。硅谷拥有第一流的老师和学生,拥有生生不息的技术源泉,拥有市场意识,拥有创业激情,拥有源源不断的资本作后盾,这些都是硅谷的奥秘,但是硅谷还有更加重要的东西,它用一套完整的企业制度和社会规范来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
〃我所遇到的最大问题都不是技术,是人。〃王志东对严援朝说,〃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有一段时间,他对过去的选择产生疑问,甚至开始怀疑中关村,再次想到出国留学,还想要回归自己的老家广东。但是他心中的那个声音一直在召唤,日子越是久远,道路越是坎坷,也就越是强烈。〃我的〃硅谷梦〃不能破灭。〃他对自己说,〃在中关村创业的梦想不能破灭。〃
这位技术天才下定决心不再囹圄于技术天地。可是他现在面临着一个新问题。中关村数以千计的公司中,没有哪一家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硅谷模式〃。早期的〃华夏〃不是,〃两通两海〃不是,〃联想〃和〃方正〃也不是,他自己的〃新天地〃还不是。尽管此人天赋很高,但是他却还没真正见识过硅谷的模样,他第一次到硅谷访问还要等到1年5个月以后。在1993年的这个夏天,他只不过凭借本能去揣测硅谷精神。他坐在青岛的海岸上,在浪花拍岸的涛声中,把它们一一写进笔记本:
第一,必须专注,而且是专做高科技,不能看到什么能挣钱就去做什么,也不能在挣了钱之后就什么都做。
第二,管理权和所有权必须分离。管理者应该有足够的权力。董事会应当代表股东利益。
第三,股权清楚。公司的创业者、技术人员必须拥有部分所有权,必须成为公司的一部分。
→虹→桥→书→吧→BOOK。
第43节:民族品牌(9)
第四,建立在〃风险投资〃基础上的高起点。这个公司一旦确立,马上会有一大笔钱进来,可以踏踏实实把技术做起来。不需要再像老一代公司那样,靠一两万块钱起家,这边搞一搞,那边炒一炒,慢慢滚动。
这个杰出的软件设计师,现在试图设计一个新公司的构架。他把它归结为〃硅谷公司四原则〃。〃这就是所谓现代企业的机制,〃他对严援朝说,〃它在国内还不存在。〃
这两人的亲密关系建立在对软件技术的共同追求上。他们成为中关村第一次技术浪潮的先锋,也是直接受益者。但是,一项技术的繁荣时期十分短暂,膨胀过快,燃起疯狂的激情,富有爆炸性,然后迅速下跌,这世界又成了商人的天下。严援朝那时候刚刚进入四通,接替黯然离去的王缉志成为总工程师。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他能理解王志东所说的一切。自从听说王志东离开〃新天地〃,他便努力促使这个年轻人到四通来,现在他打消了这个念头。他知道四通弊端丛生,与王志东的〃四原则〃相去甚远。于是他告诉王志东,将帮助他成立一个独立的公司。
严援朝说到做到。他把王志东带回中关村,一起去游说四通副总裁刘菊芬。后者是四通的开创者之一,主管公司技术研发,是个胸襟和眼光都很开阔、对新事物格外敏感的女人。她的父亲是党的元老,丈夫是中国银行计算中心主任,而她本人也曾在政府任职。在她的由从政到经商的历程中,始终有个梦想,那就是办一家软件工厂,如同在流水线上生产硬件产品一样地制作软件。她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着手成立一个〃软件实验室〃,期望能够借此实现自己的〃梦工厂〃,但在后来的经济动荡中无疾而终。现在,王志东勾起她的久远的梦,就像死灰复燃。她被他的〃四原则〃迷住了,当即允诺在四通为他开辟一个〃特区〃。
接着轮到段永基出场。这是他和王志东的首次见面,从此开始一个极富创造性而又充满是非恩怨的合作历程。自从率领四通度过那场政治危机,段永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