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4 页)
将军。 这个名字并不起眼,这份履历也不辉煌,但只要看看他的籍贯,再翻翻他的档案,你就
能明白,这个面子,李如松是不能不给的。 简单说来,二十多年前,李如松尚在四处游荡之际,这位仁兄就在浙江义乌参军打倭寇了,而招他入伍的人,就是戚继光。 李如松不是不讲礼貌,而是只对他看得起的人讲礼貌,戚继光自然是其中之一,更何况他爹李成梁和戚继光的关系很好,对这位偶像级的人物,李如松一向是奉若神明。 作为戚继光的部将,吴惟忠有极为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他大半辈子都在打日本人,应
该算是灭倭专家,对这种专业型人才,李如松自然要捧。 而更重要的是,吴惟忠还带来了四千名特殊的步兵——戚家军。 虽然戚继光不在了,第一代戚家军要么退了休,要么升了官(比如吴惟忠),但他的练兵
方法却作为光荣传统流传下来,一代传一代,大致类似于今天的“钢儀连”、“英雄团”。 这四千人就是戚继光训练法的产物,时代不同了,练法还一样,摸爬滚打,吃尽了苦受尽了累,练完后就拉出去搞社会实践——打倭寇。 虽说大规模的倭寇入侵已不存在,但毕竟当时日本太乱,国内工作不好找,所以时不时总有一群穷哥们跑过来抢一把,而戚家军的练兵对象也就是这批人。
于是在经历了长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后,作为大明帝国昀精锐的军队,打了十几
年倭寇的戚家军(二代),将前往朝鲜,经历一场他们先辈曾苦苦追寻的战争,因为在那里,他们的敌人,正是倭寇的昀终来源。
和吴惟忠一起来的,还有另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骆尚志。
'1199'
骆尚志,号云谷,浙江绍兴余姚人,时任神机营参将,这人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猛,两个字就是很猛。据说他臂力惊人,能举千斤(这要在今天,就去参加奥运会了),号称“骆千斤”。
虽说夸张了点,但骆尚志确实相当厉害,他不但有力气,且武艺高强,擅长剑术,一个打七八个不成问题,而不久之后,他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物。
除了精兵强将外,这批戚家军的服装也相当有特点,据朝鲜史料记载,他们统一穿着红色外装,且身上携带多种兵器(鸳鸯阵必备装备),放眼望去十分显眼。这也是个怪事,打仗的时候,显眼实在不是个好事,比如曹操同志,割须断袍,表现如此低调,这才保了一条命。
但之后的战争过程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深刻原理:低调,是属于弱者的专利,战场上的强者,从来都不需要掩饰。
至此,大明帝国的两大主力已集结完毕,昀优秀的将领也已到齐,一切都已齐备,摊牌的时候,到了。
但在出发的前一刻,一个人却突然闯入了李如松的军营,告诉他不用大动干戈,仅凭自己只言片语,就能逼退倭兵。
这个人就是沈惟敬。
虽然宋应昌严辞警告过他,也明确告诉了他谈判的条件,这位大混混却像是混出了感觉,不但不回家,却开始变本加厉,频繁奔走于日本与朝鲜之间,来回搞外交(也就是忽悠)。
当他听说李如松准备出兵时,便匆忙赶来,担心这位仁兄一开战,会坏了自己的“和平大业”,所以一见到李司令员,便拿出了当初忽悠朝鲜国王的本领,描述和平的美妙前景,劝说李如松同意日方的条件。在他看来,这是有可能的。
他唾沫横飞地讲了半天,李如松也不答话,聚精会神地听他讲,等他不言语了,就问他:说完了没有。
沈惟敬答道:说完了。
说完了就好,李如松一拍桌子,大喝一声:
抓起来,拉出去砍了!
沈惟敬懵了,他并不知道,李如松对于所谓和平使者,只有一个弁度——拿板砖拍死他。 老子手里有兵,杀掉他们就好,谈判?笑话! 眼看沈大忽悠就要完蛋,一个人站出来说话了。 '1200'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应试,时任参谋,虽说名字叫应试,倒不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眼
珠一转,拦住了李如松,对他说了一句话。 随即,李如松改变了主意,于是吓得魂不附体的沈惟敬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暂时),被拖
回了军营,软禁了起来。 李应试的那句话大致可概括为八个字:此人可用,将计就计。 具体说来,是借此人假意答应日军的条件,麻痹对方,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