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部分(第2/4 页)
可报名旁听。
另一条则是中国的。保监会在去年6月未履行听证会程序即推出交强险责任限额和基础费率,并因此饱受批评后,终于决定对费率调整举办听证会,但该听证会报名时间自12月3日12点至12月6日12点,仅给了3天期限,而听证会将在12月14日召开,距与会代表名单产生和公布仅有不到8天时间。
两条新闻都是关于“钱”的,加拿大那几个城镇不但在制度上确保了普通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而且创造种种方便,以保证他们得以切实享受这些权力。我们看到,普通民众既可以通过正规渠道了解加税理由和税款使用情况,又有充足的时间酝酿、整理和归纳自己的意见,如此一来,他们的参与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反观保监会在交强险听证会上的作法,就显得差距较大:对于一项直接关乎5000万以上车主经济利益和上百亿元金额的重大费率政策,在出台时居然跳过听证会环节强行推出,此番费率调整总算同意召开听证会,却又弄出个仅有3天的代表产生程序,和仅有8天的意见酝酿阶段来。
据保监会方面统计,整个报名阶段,有效报名人数仅有203名(其中投保人代表82位、社会公众代表69位、旁听人员52位),这和中国庞大的车主、机动车数量,以及所有和交强险费率有关系者的数量相比,简直完全不成比例,可想而知,如此狭窄的民意范围,所产生的“代表”究竟有多少代表性。有些批评者认为,抽签产生代表的方式也不合理,这观点是否正确姑且不论,就算抽签本身公平合理,在区区203人中抽出的几十个“代表”,所能代表的,究竟是全体利益相关民众、是这203位幸运儿、还是他们自己?不但如此,给予这些代表的时间仅8天,相关资料未必齐备,即使齐备,短短8天,又能有多少消化的余地?又能提出多少有价值的真知灼见?
此次费率调整所拟议的听证会,实质上是对前番费率推出时“无听证”的补救,本身是值得鼓励的。但俗话说得好,杀人需见血,救人需见彻,补救就该补得彻底一些,加拿大那些城镇的具体方法,因国情不同,未必能照搬照抄,但其所体现的一种精神,却是完全可以、也应该借鉴的:尊重相关民众的知情权和意见表达权,并在制度范围内提供一切方便,让这两项权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
………【三航演义已到落幕时】………
在沪深股市一片低迷之际,航空板块却一枝独秀,围绕东航股权上演的国航、东航和新加坡航空“三航演义”,可谓功不可没。
这幕以东航和新加坡航空“自由恋爱”——前者以协议价向后者定向募股、国航与东航的“强媒硬娶”——国航联合香港国泰在H股市场强行收购东航股权的好戏,从2月一直唱到现在,演员(当事公司)毫无倦意,观众(投资人)也看得劲头十足,中间还穿插着国资委“葫芦官断葫芦案”——两次宣称“不支持”国内三大航空巨头合并、国航董事长李家祥“欲擒故纵”——9月下旬收购失败后于25日宣布“3个月内不再考虑收购事宜”,以及原本并不相干的南航“伴娘的感言”——对“三航演义”若即若离地说了不少的话。
说起来东航并不应该是个香饽饽:2006年年报亏损高达27。79亿,在油价高企、航空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并购这样一间公司,不啻背上一个大包袱,可这样一个包袱却惹得国内航空老大国航和世界知名航空企业新航争来抢去,纠缠不休,究竟原由何在?
我们看到,今年上半年国航等国内航空公司大多实现了盈利,甚至东航也不例外,而这一切却建立在主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不少国内航线近乎无利可图,减员增效也不见实质动作的前提之上,奥妙便在于“投资收益”,即借助A股、H股市场的空前火爆,在证券市场中把主业的损失连本带利捞回来。
我们看到,随着国航的增持、新航“势在必得”的强硬表态、东航拒国航而迎新航的决心、国航3月之约的心理暗示,原本温吞水般的东航A股,从4月上旬的不足5元,火箭般蹿升到9月中旬的24元上下,随大势回落到12元多后,又在“3月之约”即将到期、收购大战即将打响的市场预期和传闻声中再次稳稳攀上了18元,市场表现迥异于大盘,而国航、南航等整个航空板块也闷声大发财地水涨船高。
对于国航这个“男主角”而言,炒高板块股价有利无害,毕竟在中国证券市场冲浪,最重要的就是对消息面和基本面的掌握,做生不如做熟,最熟不过自家;对于东航这个“女主角”而言意义就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