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3/4 页)
鬼怪,哪里又冒出文曲星来了?刘通笑道:不是文曲星,是天外来客,我来的那个地方比仙境还好。茹碧自然不信,孩子们却感兴趣,要刘通讲讲天外仙境是什么样。
刘通把后世文明告诉孩子们:在遥远的星球上住着许多天外客人,那里到处都是神奇的景象。地上有奔驰的汽车,天上有快过雄鹰的飞机,水中有疾驶的轮船。有电视、电脑,人们坐在家里就能够看见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几千几万里之外可以用电话交谈。孩子们满是神往,这不是仙物又是什么?
改革是循序渐进式的。把握不大的,先搞试点,不行就停止,可行的推而广之。各地情况不同,可不能搞一刀切。王安石变法,半途而废,可以说是失败了。改革是艰巨的,改革的度和方式方法都不容易掌握。
在赞成和反对改革的人士中,论辩最为激烈的当属太学诸生。太学生学识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说起道理一套一套。人们不怕辩论,只怕压制言论、搞文字狱,幸喜如今政策开明。道理越辩越明,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所带来的新气象有目共睹。
一些保守派对改革虽然持异议,对抗战主张倒是十二分的支持。太学生陈东、崇仁布衣欧阳澈等人虽然远在江浙、河南,却也著文反对西北的改革措施,他们词锋犀利,论述精辟,名气甚大。因其名气响亮,又主张积极抗金,为赵构所忌年八月,赵构用黄潜善之议,欲杀陈东、欧阳澈,二人被西北人士救出。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到西北后,耳闻目睹之下,逐渐转变了看法,从反对革新的排头兵变成了支持改革的先锋。
四九 改制维新
改革事关民族兴衰,改革的成功与否,必将影响未来的格局和历史走向。欲复兴华夏,强国富民,则需做好改革这个课题。首先是物色人才,选用干部。其次是解析时势,分析现状,总结历史教训,以史为鉴。第三是制定计划,出台措施,摸索和积累经验,循序渐进。
在人才和机构方面,设变法司,从社会各界招揽人才。变法司的成员包括军界、政界、学界、工商界人士。靖难元年四月一天,太原朝会,专题讨论变法事宜。在刘通的坚持下,朝会的时间从五更早朝改为辰时。此时没有皇帝,众臣工向沂王深揖一礼,免去许多磕磕拜拜的繁文缛节。沂王给秦王刘通赐座,刘通坐在沂王的下手位。
刘通:“今日英才济济,咱们聚积这里,是为商讨富国强兵之法。三秦之地,原有一些新举措,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旧制弊端重重,造成了大宋朝的冗官、冗员、冗政、冗兵,致使我朝的政制、军制萎靡不振,百姓不堪重负,百业不兴,蛮夷胡虏乘隙入寇中原,大好河山惨遭蹂躏,田园荒芜,人民遭难。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亟需革故鼎新,去除积弊,实行新政,还望诸公不吝献言献策。”
兵部吕将:“弊政之害,历历在目,变法图强乃是唯一出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欲除弊害,如剥茧抽丝,急切难成。厘定新法,实施新政,当慎之又慎。稍有不慎,非但不见其功,反而害上加害。”此为老成持重之言。
礼部郭忠孝:“神宗朝王介甫(王安石)主政,实施变法,其意虽善,却是适得其反,不仅没给社稷黎民带来好处,反而带来更大的祸患,加剧了我朝积弱之势。古来变法大多难成,秦国商鞅变法,虽让秦国变强,但其严刑峻法,却招致速亡之祸。汉武实施新政,几乎造成叛逆。王莽以变法复古为名,遗祸百姓,致使天下人揭竿而起,西汉与王莽政权随之覆亡。前车之鉴,我等需当详加查察。”郭忠孝,字兼山,原在西北军中任职,对易、庸二道颇有研究,后来开创兼山一派。
刘通:“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商鞅变法,有其成功之处,亦有其峻酷之弊。汉武、王莽的变法,不见其功,但闻其过。我朝熙宁变法,迄今不远,究竟有何得失,咱们先来总结一下。”
吏部范致虚:“熙宁变法,王安石所谓‘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实则穷天下之力,靡天下之财,夺天下之资以充府库,扰天下之民,乱朝廷纲纪。”
刘通:“能否具体谈一下?”
范致虚:“王安石变法,弄得官民怨愤,百姓尤受其累,最后流民四散。哲宗以来,朝廷内外皆有定见。以青苗法为例,遇上丰年和谷熟之时,由官仓高价购入谷物,遇上荒年和青黄不接之时,由官仓低价售出,如此一来一往,官库亏损极大,后期必然难以为继。实际上,各地官仓左手买进,右手立时卖出,谁也亏耗不起。此法还有一大弊害,以借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