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页)
意思差不多都明白了,我组织了一下语言,把上面的内容说给他们听:“这上面好像说的房山的地势,西南的云峰山有九条山梁,由高到低,依次顺势展开,似龙奔腾而下,中峰正前方是高耸的山壁,近处则是一处中间低平、两边凸起的山岗;东侧有连绵不断的山头,西侧则分布着多个小山包,主峰下,泉水环流,终年不息;层林重叠,紫气缭绕,是绝佳的风水宝地。”
遥哥儿点点头,“那上面说的都对,云峰山其实又叫九龙山,确实是龙脉,远处的山壁是‘朝山’,近处低平的山丘是‘案山’,左右连绵山岗无疑就是天然‘护砂’了,左青龙,右白虎都具备了。”
他顿了一下之后又说:“但是这条龙脉的龙头在九龙山的中峰,而我们所处的位置虽然也是房山系,但是离云峰上并不近,如果这墓主真是完颜亮,先不论他下场如何,他在迁陵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陵寝定在龙头,为什么要选这个地方?”
他说的很有道理,这里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样的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完成,必然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如果真的是完颜亮,放着绝佳的风水宝地不用而选择这里确实很让人费解,除非这里的风水比那里更好,但是从古到今的风水师从来都只提九龙山,没一个人没说过这里,我把那张金箔笺上的内容又仔细看了一遍,还是没发现更多的信息,就对他摇了摇头,“这个上面似乎没有提到,也可能是因为我水平有限,没读出来。”
“没关系,一定还会有其他的线索,咱们去看瓮棺。”
作者有话要说:小粽子只是开胃菜,大粽子才是主食~~~
其实我想三更,但是大半夜研究棺材很惊悚 … …
四十四、佛塔舍利
我不自觉地的抬头看了一眼那具悬棺,还是心有余悸,不过既然遥哥儿都说没事了,应该就真的是没事了。我扶着白翊飞跟在他的后面走,距离瓮棺还有一半的距离,说起来,这间墓室摆放的四种类型的葬具分别占据着四方,但是中间却空空如也,难道是为了方便观察特意把中间留了出来?这解释连我自己都觉得好笑,但也实在是想不出什么更好的理由了。
在离瓮棺十步远的地方我们停了下来,瓮棺确实是分两列摆着的,但是是九具而不是一开始数的七具,一排两具,一排七具,我们刚进来站的地方由于角度问题,有两具被挡住了,所以才会数差。
单看这些瓮棺的颜色光泽有些像玉,但似乎又不是,现在我们不敢靠近,所以不能确定。遥哥儿又拿出他特质的泥,捏了一块,朝着其中一具掷了过去,那块泥嵌进瓮的中央,四周出现了裂缝,渐渐地裂缝越来越大,有些小碎片脱落下来,从孔中流出红色的粉末。
直到瓮的上半部分全都脱落了,也一直没有什么异样,好像那瓮里装的除了红色粉末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东西。
又等了一会儿,仍然没有任何事发生,遥哥儿又掷了一块泥过去,还是没什么事,他就说:“似乎没什么问题,过去看看。”
走到跟前,他蹲下去看,我就站在他身边看,他拿匕首拨了拨剩下那半个瓮,里面也全都是红色粉末,他把匕首□,看了看上面残留的红色粉末,然后又拿到鼻子前闻了闻,说:“是骨灰。”
“怎么是红色的?”
“焚烧前应该浸过朱砂,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祭祀方法。”他又捡起一块瓮的碎片仔细看,“瓷的。”
他刚想把那瓷片扔下,但是好像又发现了什么似的,又把蜡烛拿近仔细的看了起来,“蟹爪纹,奇怪。”,他把手里的碎片放下,又看了看其他的碎片,最后把那剩下的半只瓮翻了过来,“竟然真的有,不对啊。”
“怎么了?”我问他。
他站起来,拿蜡烛照着那半只瓮的底部让我看,“你看,这上面有一个芝麻大小的痕迹,这是支钉法烧制的瓷器才会有的特征,还有你看这上面,釉层里透着浅褐色的纹理,这种蟹爪纹不常见,还有这成色,都是上品。”
“给我看看。”白翊飞插了过来,遥哥儿就把那半只瓮递到他面前,他看了看,也是面露疑色,“这……怎么这么像汝窑的瓷器?可是汝窑只在宋哲宗时烧宫廷御用瓷器,也就二十来年,那时金还没建立,汝窑瓷怎么可能出现在五十年后的海陵王的墓里?”
“这与现在传世的汝窑瓷确实很像,不过汝窑瓷好像没这么大件的。很有可能是用了汝窑瓷的技术,也有可能汝窑一直在烧,只是烧造量很小,没有传世而已。”
“嗯,很有可能。”白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