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1/4 页)
她点了点头:“明白了。”
“嗨,你也别管这个。总之呢,就和我一样。古董算个屁,活色生香的美女才是真实的享受。抱着一堆瓶瓶罐罐的,死了都带不走。”
她摇了摇头,真别说,别看现在宋琏不成器。真要让宋琏接手宋家的事业,指不定这是一根好苗子。玩古董,就得存个不吝啬心。要不然,手里的宝贝,不舍得卖出去。错过了一笔好生意,就得穷吃穷喝,再等几年。
打发走了宋琏,她打开邮箱,看到了十天前董事长办公室传来的讯息。
前段日子,宋家采办的工人下乡,回来的时候“鬼上身”了。这件事宋峥跟她提了一下,虽然警方也介入了调查,但一无所获。于情于理,这次她得去一趟。于是下了班之后,循着地址找打了开封的精神病医院,看到了昌荣阁的工人。
监护的护士一脸不可救药的表情:“哎,这是玩游戏玩多了,走火入魔了吧!”扭过头跟她吐槽:“现在的人呐,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病!”
“火,好大的火……杀,杀呀……有珍珠、玛瑙、玉石等还需掺入黄金……”
小护士又骂起来了:“做什么白日梦呐,还黄金,珍珠!连小便都要人照看!”
另一人道:“女儿……红,漂亮的红……”
白汐站了半晌,直到这喋喋不休的小护士走了,才松了一口气。上前试图和两人沟通一下,但二人上串下跳,根本不听她说话。无奈之下,只好动用法术。给两人施了一个定身术。才走了过去,蹲下身子看二人的印堂。
隐隐约约,有黑气冒出。她一掌覆盖过去,“刺啦——!”一声,灼热的缩了回来。
这是……什么窑子的炉火?
作者有话要说:
鉴宝小常识~
关于柴窑=L=。柴窑的名气太大了……中国最神秘的一种陶瓷,瓷器的最高成就。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河南郑州(一说 开封),为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柴窑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这个后周本来就存在的时间很短,因此柴窑存世也极少。
听闻,柴窑的烧制不是窑里面烧的,怎么个烧法,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很牛逼就是了。
周世宗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就是拿这句话来为难工匠,你得烧出来这样的瓷器。结果呢,烧出来了。但是很薄,所以难以保存。宋代都很难得了。到了明代,清代,真的是一片难求了。民国的最后有关于柴窑最后的记载,第一是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书中说到:“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第二,就是文中提到的,袁世凯的管家、大收藏家郭葆昌以一处宅子、二十亩良田与人交换了一件柴窑。
下面附上百度百科上关于柴窑的一些文献记载——
1、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二十九种。”
2、据传,明朝权相严嵩父子,借皇帝之名,举全国之力,穷其一生搜罗到十数件柴窑瓷器。
3、《清稗类钞》记载,周竹卿藏柴窑小水盂;又记,清人徐应香收藏一柴窑小盂,色鲜碧,质莹薄,人间罕有。
4、清汪启淑《水曹清暇录》记载,有柴窑茶盏。
5、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清人何梦华为阮元购得柴窑一片,镶作墨床,色亦葱倩可爱。而光彩殊晦,疑为均窑混真。
6、清代刘体仁《七颂堂识小录》中,记其亲眼所见:“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焉,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过天青’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绛青’。”
7、清宫内府曾有收藏记载,《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中,有四首咏柴窑器的诗:《咏柴窑碗》两首,《咏柴窑枕》、《咏柴窑如意枕》各一首。
第39章 祭红
瓷器烧窑的时候,要经过三个时期——从900℃一直升到1350℃左右。在这个温度下,火焰的余热,会在陶瓷内部流窜,经久不息。
都说哥窑瓷器中尤以冰裂纹最为难得,因为冰裂纹的开片时间持续千年。不断不断地分裂,直到余温消失,龟裂痕迹爬满每个角落。
宋代的冰裂纹瓷器,清代的人都能听到开裂的声音,直到现代,都在不断地延伸每一道裂痕。
白汐确信,自己刚才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