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篇第一章,就会发现它们使用的频率有多丰富,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特别适合诵读,琅琅上口。伴随着诵读,一股股的能量,震荡在自己的上、中、下三腔之中。历史上,这几个图文的结构方式,可以说,在慧性教育中一直使用、运用至秦汉时代,然后才被汉代的字和秦朝的字取代,以后才逐步弱化了它们同步内观的高效价值,但其作用还是存在着。
比如说,这个“也”字,汉代时期的“也”字,在我们的内观当中已经不再是我们整个生殖器的全息缩影了,也反映不出前列腺的全息缩影了。其字形,只是一个四脚八叉的“也”。但是,小篆当中的“也”却还保留着这个特点。只要在诵读中,观想一下这个“也”字就是自己的前列腺、自己的阴蹻,就是自己的内生殖器。那就是很容易激活它,激活它里面的生理分泌。用“分泌”描述也好,用“精气”描述也好,都是一个道。它具有这个作用。人就活在精气神里面,有了精气,思维就活跃,慧性思维可能就会诞生。
在内观同步诵读的过程中,高频率地去使用这几个紧密对应于人体内相应部位的文字,通过音和文理图像的双重作用力,就是在进行“无为而为”的变化,默行于“不言之教”的慧性激活。道学的经典诵读,离不开内观同步而诵读,因此而必须具备“恭”、“熟”、“忘”、“合”、“灵”的五个阶段。
“熟”,我们的智能熟记,才能同步内观于文或字;
“忘”,“相忘于江湖”、“相忘于水”,这个“忘”是指的智能退位。只有它退位了,才能没有后天智能的明显制约而使心阳透发出慧性;
“合”,就是诵读者与经典相合,慧与智相合,心与身相合,天与人相合,一步步地深化,由量变到质变;
“灵”,就是与圣人居,与圣人谋,慧性充分展开,图文思维、直觉灵感思维出现。然后,再稍加引导和定向性培养,那么人们称奇道怪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阅读能力也就会形成。不要把它神秘化、神奇化,认为常人达不到。其实,绝大多数的人,只要教育方法正确,开始实践得早,而且坚持训练,都能达到。
老子在五千言中,曾经指出:“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在这里所揭示的“知行合一”的慧性教育内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他在五千言中所倡导的“益损教育法”、“双可教育法”,就是内观结合的经典诵读法。
这个“可”,就是诵读。“可(诵读)”非恒道的经典,“可(诵读)”非恒名的形名,呼唤非恒名的形名,就是“甚易行”之法。我看,再没有比老子提到的这个“甚易行”方法更简单的慧性教育法可以推行出来。我们现代人不能超越老子的智慧,去发明一个比诵读更最简单、比观诵方法更好的方法,而只会越搞越糟,越弄越复杂。所以,不必要再去搞发明创造新的慧性教育法,把握住老子的“双可教育法”和知行合一的“益损教育法”,就足够了。就足够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六大阶段中去用一生,不要离开这个东西,就一定会有所成就,有所收获,有所改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孔子教育与老子教育的区别(1)
我们来分析一下孔子教育与老子教育的区别。中国人被汉代改良的智能儒学忽悠了几千年,只知有智能儒学教育而不知有慧性道学教育。一提到老子五千言,大家对此可能都有体会,社会上不明历史的人还以为那是道教,是宗教内容。有的智能思维者,则强行将老子与五斗米道等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问一下,在中国汉代末年才诞生的道教,采用东周末年诞生的老子五千言,老子的道德思想就成了道教吗?会有这样奇怪的事情?我们家里的祖父就是这样变成自己的孙子的么?我看,如果你在自己家里将爷爷叫一声乖孙子,我看,当父亲的是肯定要扇你耳光的,怎么能如此界定老子的五千言是道教呢?连道学、道家、道教都弄不懂,怎么称得上是一个中国人呢?这三个范畴是不同的,可见我们现在的教育失落的内容太多了。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汉代的五斗米道教,当时是用五斗的大米来作为入其教的凭信,要是依照我们现代很多人的这种智能逻辑推理经验而言:哦,入道教是用的大米,那么大米也是道教,从此就应当不再吃米饭以示拒绝它。不可能因其用过哪个东西,然后你就再不使用它。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宗教,其实只是这一个人纪智能文明时期自然大道必须诞生出来的对人类引邪归正、对狂妄发展的智能进行一定制约的一种显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