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部分(第2/4 页)
,也就注定了自己的无奈,不愿意再找一个比赵匡胤差的人做丈夫,在抑郁中死去。
有诗说:“天付红颜不遇时,受人凌辱被人欺;今宵一死谢公子,彼此清明天下知。”
赵匡胤在路上,曾到一个佛寺投宿。实际上是寺里的方丈老和尚算到他要来,把他接进去的。
临行时,老和尚送给赵匡胤一道偈语:“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目重光,囊木应讖。”
所以,赵匡胤辞别赵京娘后,就北上投奔了郭威。后来,他做了皇帝,更夺过后蜀皇帝孟昶的妻子花蕊夫人。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赵京娘,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圈状法宝,叫做四肢酥。此圈两个,左右翻覆如太极一般,扣就阴阳连环双锁。此宝有叮当之声,耳听眼见,浑身四肢骨懈筋酥,手足齐软。
高峰跟赵京娘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赵京娘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赵京娘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赵京娘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清朝的年羹尧。
年羹尧,生于1679年,字亮功{有些古籍写成‘亮工’},号双峰,清朝军事人物。
原籍怀远{今属安徽},后改隶汉军镶黄旗,同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於一身。
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
1723年,青海叛乱,他官拜抚远大将军,领兵征剿,只用一个冬天,迫使叛军十万人投降,罗卜藏丹津逃往柴达木。以功高,加太保,封公爵。
雍正二年{1724年}入京时,得到雍正帝的特殊宠遇,真可谓位极人臣。
但翌年{1725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雍正四年{1726年}赐自尽。
这里特别介绍一下年羹尧失宠获罪的原因,主要在三方面:第一方面,骄横跋扈。
据说,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
他在官场往来中,趾高气扬,气势凌人。
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
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优待,但年羹尧把他们留在身边,当作“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
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
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尚未写出,年羹尧自己竟拟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认可。
年羹尧在雍正面前,也行止失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雍正心中颇为不快。
第二方面,结党营私。
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
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
小说《儿女英雄传》所写的纪县唐,实指年羹尧,说他是经略七省的大将军,“他那里雄兵十万,甲士千员,猛将如云,谋臣似雨”。
这些都是艺术上的夸张,与实际情形有很大的出入,但也说明年羹尧的势力之大。
许多混迹官场的拍马钻营之辈,眼见年羹尧势头正劲,权力日益膨胀,遂竞相奔走其门。
而年羹尧也是个注重培植私人势力的人,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其私人亲信,“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
譬如,他弹劾直隶巡抚赵之垣,“庸劣纨绔”,“断不可令为巡抚”,而举荐其私人李维钧。
赵之垣因此而丢官,于是转而投靠年羹尧门下,先后送给他价值达二十万两之巨的珠宝。
年羹尧就借雍正二年进京的机会,特地将赵带到北京,“再四恳求引见”,力保其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