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第1/4 页)
番邦与外夷文化传统,与华夏国截然不同。他们没有“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礼教,因此前来赴宴的,都是夫妻双双手挽手而至。
万春公主与杨出见了,开始不习惯,后来也感到很能体现夫妻的恩爱,便如法炮制,亲密地挽着手,站在门前接待宾客。
外来人士对杨出和万春公主夫妇,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觉得他们漂亮大度又热情爽朗,与一般华夏国人的恭谦含蓄大不尽相同。
不过朝廷里那些思想保守的大臣们,听到了风声,都摇头叹息,频呼:“简直是不成体统!”
当然,万春公主和杨出依然是我行我素,无视耳边的议论。
万春公主的思想非常新潮开放,与番人及夷人的妇女交往,彼此交换各种见闻与观点。
她发现汉族人一味认为,番邦四夷都是野蛮之族的观点,不仅太过武断,甚至是愚昧。
在许多学术和技艺方面,番邦四夷都有很多独到之处,例如天WWW.KANSHUBA.ORG、地理、历法、采矿、造船、建筑、医药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多值得华夏国借鉴的优点。
万春公主把她的发现,告诉了丈夫。
杨出首先的反应是:“那怎么可能?!”不料经过调查印证,果然没有弄错。
于是杨出便把这一情况,向他做宰相的父亲反映,并建议允许外籍人士入籍中土,甚至出任朝廷官职,以便有计划地引进外夷的学术和科技。
宰相杨国忠慢慢也接受了儿子的观点,并且准备付诸实践。
不料正在这时,‘安史之乱’爆发,杨家一夜之间失势,这些合理化的计划也就搁置下来了。
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由于万春公主和杨出的坚持与努力,外籍人士在唐都长安有了一定的生存地盘和地位,建立了各自的居驻点,相当于‘大使馆’的雏形。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挥军南下,所向披靡,很快就攻下了长安的防卫潼关。
消息传到长安,朝廷上下惊慌失措。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一批大臣,悄悄逃向西蜀。
万春公主与杨出则认为,对长安城中的外籍人士有一份保护的责任,便自愿留下来安置这些人,没有随同皇帝的队伍一起逃命。
因为各地勤王部队及时赶来救援,所以潼关失守后,长安并没有马上陷落。
倒是在通往西蜀道上的马嵬坡,唐玄宗手下的将士发起兵变,杀死了民怨甚重的宰相杨国忠及长子杨暄,并强请唐玄宗赐死杨贵妃。荣极一时的杨氏家族,到此算是划上了悲惨的句号。
留在长安的万春公主和杨出,在妥善安顿了外籍人士之后,原本想去追赶父皇唐玄宗的队伍,突然传来意外的消息。他们当然不敢作飞蛾扑火了,只好随着长安城中逃难的民众仓皇离城。
在混乱之中,万春公主不幸与丈夫失散。她一路历尽艰辛,翻越秦岭,逃到汉中,才停下了疲惫的脚步,一路上尽力打听,但始终没得到丈夫的消息。
大乱之后,唐玄宗失去了皇位,虽然回到长安宫中,但只能做一个没有实权的太上皇。当年随同杨贵妃鸡犬升天的杨家亲族,这时已变成过街的老鼠。
长安兴复后,万春公主也辗转回到长安,但仍然没有丝毫杨出的音讯。有人说他在长安城破时被叛军所杀,有人说他已随着外籍人士,逃往扶桑去了。
失去了恩爱相伴的丈夫,万春公主深深陷入愁苦之中,一改往日乐天派的模样,过着整天以泪洗面的日子。万春公主失去了丈夫,她的父皇则失去了权势而形同幽禁。她请求入宫照顾父亲,又遭到了拒绝,心情越发萧索落寞。
从此生活变得极为凄清,没有了宾客,也没有了盛宴。
她时常怀抱琵琶,独自枯坐在石廊上,呆望着花开花落,一遍一遍地弹奏着父皇在逃难蜀道中所作的《零淋冷》曲子。曲调充满失意的悲切,正与她此时的心境吻合。
她就像一朵花儿,在正开得茂盛时,忽然遭受狂风骤雨,花瓣已飘零。
她一边弹着伤心曲,一边长泪不止。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四十五章 名将周亚夫
就在这时,万春公主的家里来了一位客人。
他是此时杨家惟一未受累而死的人,叫做杨奇{左边有斜‘金’旁}。
杨奇是杨出的堂叔,是位有福之人,又是唐玄宗与武惠妃的女儿太华公主的丈夫。
太华公主已在大乱中丧生,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