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本书主要人物
吴承恩 《西游记》作者,复活后为“Gxk研究所”负责人,
有时因保密需要,也用化名“游继思”
孙务实 孙悟空从佛门还俗后改名,反“悟空”之意,
吴承恩助手
朱大能 猪八戒从佛门还俗后改名,取反“悟能”之意,
研究所帮办
张大鹏 医生,生物学博士,研究员,吴承恩助手
李幻怡 吴承恩秘书,文学博士
前 言
过去,我写过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有二十多本,那都是现实主义的,现在到了晚年,我忽然想写一本神话和科幻相结合有点荒诞风格的小说了。
可是,什么是“荒诞”呢?《辞海》上只说是:极不真实,不近情理。我想还应该加上:非理性的,非现实的,子虚乌有的,违反逻辑的,不可能发生的,不协调的,滑稽可笑的,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现实生活是矛盾的……等等。但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荒诞的背后是真实。要荒诞得幽默,荒诞得富有哲理。荒诞得虽然可笑,但又不是故意“搞笑”,荒诞中有幻想,但又不是胡思乱想,它既有现实作“参照系”,又酝藏着社会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幻想是理想的母亲,理想是行为的动力。一个没有幻想的民族,必定是缺乏创造力的民族。编织荒诞情节,需要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幻想的种子。我在这本小说中,要搞点笑料。笑料有高雅和低俗之分。从理论上说,它们很划分一个界限。这本小说中的笑料,是高雅还是低俗,只有让读者来评论了。
闲言少叙,还是书归“新传”吧。
第一回 冰川崩裂遇险 吴承恩再次复活(1)
2030年,中国科学院的一支冰川考察队,在于自然教授的率领下,由成都一路西行,他们的目的地是四川和西藏之间一条冰川地带,要在那里完成对冰川的科考的预定任务。于自然带领的这支科考队中,有地球物理学家、冰川学家、水文学家、气象学家、生态学家、地质学家,都是国家院士一级的科学家。
同行的还有两名医生和一名藏族向导及后勤支援人员。
于自然队长和他带领的这七位科学家,年龄最长的是刘建中教授,五十二岁,最年轻的是地质学家周韵音,三十多岁。他们带着四辆越野汽车。两辆车乘坐,每辆四人,还有两辆大卡车运载各种设备,其中有帐棚,充气划艇,通讯器材以及卫星定位系统,各种测量仪器,还有一架一个人可以背在背上的便携式直升飞机。此飞机因为用的是太阳能,飞行半径不到一公里,只有考察人迹难到的险峻之处,才能使用,加上野营所需要的生活用品,两辆大卡车装得满满的。
这些科学家,沿着青藏公路一直西行。过了昌都,到那曲,转弯向南,已经进入冈底斯山脉。这是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北高南低,高峰达五千二百余米。山顶与谷底高差二千余米。山腰有浓密的森林被云雾缭绕,过了四千米的雪线,山顶已经是冰雪世界了。
根据已有科学资料的统计:在上个世纪,世界冰川面积,有19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面积11%。由于人类消耗大量能源造成的温室效应,气候变暖,世界性的水旱灾害,越来越频繁,越严重。从二十一世纪初到如今这三十来年。根据世界权威统计,冰川已经消融了两百万平方公里。这样下去,地球的前途——也就是人类的前途,将不堪设想。于自然带领的这个科考队的任务是:研究川藏冰川变化的规律、生态环境,它对中国和世界气候的影响,以便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挽救冰川,保持气候和生态的平衡。
他们用卫星定位设备不断测量自己所在方位,先是走的川藏公路,后来拐上一条土路。前面的山越来越陡峭、险峻,好象是曲折的万丈屏幕;道路却越来越狭窄。汽车在“搓板路”、“堆石路”上又颠波了两天,再往前已经没有路了。他们在附近找到一个气象站点,建立了大本营,把汽车和辎重物品存放在那里,向藏民买了几匹牦牛,把一应轻便设备和生活用品,驼在它身上,牵着牦牛,步行前进。
为了解除疲劳,大家一面向上攀登,一面讲些闲话故事:
先是地球物理学家、教授刘建中说:“要说征服冰川,我们中国人比西方人要早好几百年。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名将高先芝在连云堡之战中,就带领一万多人马,进入过坦驹岭冰川,海拔四千六百多米,这次战役,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