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页)
它不仅是当务之急,同时也是重中之重。
回顾政和五年,即1115年,北宋以及北宋周边所发生的大事,其大要如下:
西南泸州夷民年初叛乱,年底平定;
立赵桓为太子,童贯领六边军务;
擢进士数百人,秦桧就是这一年中的状元;
江浙一带发水灾;
徽宗建葆真宫,花石纲之役大行其道;
辽国内乱加剧,征讨女真不利;
女真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大败契丹,势力进一步大张。
刘通深知,此后的东方上空,战云密布,数国之间征战不休,各部各群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直到一百六十多年后的1279年,元灭南宋,大的烽烟方才止息。在这一百多年甚至二百余年之中,中华大地惨遭罹难,中华民族元气大伤,亡国之祸外,种族大部遭到屠戮。传承久远的中国从此步入苦难深重的时代。
刘通农历三月来到北宋异世,在泉州居留数月,北上汴梁路途二月有余,京城居住数月,读书、办班、远行、考察,结交人物,传播后世文明,初有成效。万里长征才刚刚走完第一步,今后的路还长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饭要一口口地吃,事要一件件来做。新的一年在招手,多少艰巨繁难的事情在等着。鼓起豪情,坚定步伐,勇敢地走向未来。
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八 异世老大
刘通所作二首诗,格调高雅,才华横溢,太后颇为满意。她这次传刘通进宫,一是看看他的人材,二是试试他的文才,二者都需经由她老人家甄别。赵茹自从去岁金陵归来,嘴里念兹在兹的就是刘家公子,皇祖母知道小姑娘大概是怀春了;今年大年初三夷山回来,不时念诵那首《卜算子咏梅》,老是对着那幅画发怔,有时窃笑,有时叹气。皇祖母这把年纪,哪还不明白。
诗文之外,太后还问了些家长里短。临走,太后赞他诗词作得好,赏赐不少稀罕物事。刘通一走,赵茹急急跑过来,想问皇祖母满不满意,却又不好意思开口,在太后身边蹭来蹭去。太后故意激她道:“这刘家公子配得上我们家阿茹吗,你是崇国公主,他是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差着十万八千里,可不好办。”
赵茹一听大急,粘着奶奶的肩膀摇晃,声音太小听不清她说什么。太后说道:“那我再考虑考虑?”赵茹大喜,太后接着说道:“刘公子眼下是官学学子,等他春季选拔考试之后再作道理。以他的才学,当能考取。那时再谈婚嫁,才是时候。”赵茹悬着的心总算放下。
稍停,太后又说道:“刘公子跟李窦家的女儿订婚在前,不过咱们皇家女儿嫁给他,却是不能作小。”赵茹也为这事烦恼,他怎么就先认得李小姐呢。
古时的女子极少外出,想觅个如意郎君十分艰难。又有几人能像赵茹这般出入有保镖,行路有车马,找夫婿由自个作主的呢?即使赵茹的姐妹,虽贵为公主,也没有她的幸运,就像延庆公主,最终也是父母之命,嫁给蔡京之子蔡掏,哪由得她自己选择?
刘通离开太后寝宫,由小太监领着,来到徽宗的上书房。赵佶一见刘通,象是见到老朋友,大为高兴。见过礼,就给他赐座。赵佶说道:“咱们是老相识了,今天跟你谈家事,不必拘礼,想到什么说什么。”
刘通心想,谈什么都成,你是老大,你说了算。瞧你妻妾成群、子女成堆,家事多多,而我至今光棍一条,没多少家事。你我经常出入樊楼,要是谈些私事、轶事,恐怕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
赵佶对刘父说道:“刘爱卿,你操劳国事,朕心甚慰,也就你和个把大臣敢来劝朕,很是难得。”
刘正夫:“臣赤胆忠心,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蒙皇上照顾,只有加倍努力回报圣恩。”
赵佶转头吩咐侍从:好好送刘爱卿回去,赏赐之物一并给他送回。又对刘正夫父子说道:“刘爱卿先回府上,朕还要跟令郎聊一会。”刘父谢恩而退。
刘父一走,赵佶立时活络起来,对刘通笑道:“跟老臣们说话,浑身不自在,他们一个个仙人板板,哪有咱们相处的痛快。”
刘通大有同感,也笑了起来:“万岁爷一针见血,说出了刘通的心里话。”
赵佶:“今儿不在朝堂上,你我不依君臣之礼,只以朋友相见,我把你父亲支开,就是为了咱们好说话。”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兄弟般的朋友,哪能轻易错过。平日里,别人不是敬畏自己,就是拼命巴结逢迎,喜怒哀乐没地方倾诉,高处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