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阶级与冲突》;(4)依据职业地位,如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合著的《美国的职业机构》;(5)依据声望(财富、收入、职业、家庭背景等),如美国社会学家沃纳对美国的一座小城扬基城(Yankee City)的研究;(6)依据劳动技术分工,如美国社会学家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7)依据权威和技能,如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的《阶级论争》和《阶级计量——关于阶级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8)依据人们在就业关系(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单位)中的位置,如新韦伯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社会学家高德索普的《高德索普阶级模式》;(9)依据职业、收入和财产、文化教育水平,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帕塞隆、布东、孟德拉斯等人,他们在研究社会分层时不约而同地把这三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并把研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结合起来。陈义平:《关于中产阶层概念的理论问题》,《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136页。
不难看出,上述各种社会分层方法一定意义上比较着重于客观分层,事实上,社会的主观分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所谓主观分层,是指对社会成员的地位归属,采用主观自我评价和他人认定的方法所获得的分层结果;其依据主要是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评价、认定)。李正东:《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与实践》,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网》,文章来源://�sociology�cass�net�cn/shxw/shjgyfc/P020040628482601872939�pdf。那么,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一种阶级意识的存在。
马克思的阶级意识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阶级意识指的是一个阶级作为一个集体对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利益的觉悟;另一方面,阶级意识指的是一个阶级的成员所具有的相似的情感、幻想、思想方法等。刘欣:《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同前引书,第209页。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阶级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一个阶级的成员会通过传统和教育不自觉地承袭和接受这些情感和观点。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29页。承袭和接受这些情感和观点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成员认同的形成过程。由此可见,人们的阶级认同是社会主观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认同通过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将情感、态度、认识等不断进行“内化”,从而加强了社会群体的归属感与凝聚力,最终促进了阶级的形成。
。。
认同:探讨社会分层的新视角(3)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人们的认同是由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所构成的连续统。刘爱玉、周晖:《制度变革过程中工人阶级的内部分化与认同差异》,转载自《中国农村研究网》,文章来源://�ccrs�org�cn/big/zdbggczgrj�htm。所谓自我认同,指的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的感知”。Jackman; MR; & Jackman; RW;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8; 5 (October; 1973); pp�569~582�而社会认同则是有关某个群体的共同认同。它强调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群体成员相信他们之间所具有的某些共同性和相似特征。两者是辨证的统一。自我认同融合了个体的各种社会认同成分(如性别、年龄、民族和阶级等等),是各种社会认同要素在个体身上的结合Fornⅲ黶; Johan; op� cit�; p�233�:一方面,任何自我认同均是在社会认同条件下的认同,离开了社会认同的自我认同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社会认同就存在于某一群具有自我认同的个体当中,社会认同并不排斥自我认同的存在。
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及其认同困境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少部分人作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而迅速致富,这部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