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页)
丛窖隼涤诰�竦牧α俊K�罄闯晌�桓鋈刃牟屑踩耸乱档拇壬萍遥�允┎浦�宋�质隆5�撬�贾�溃��恼鞣�说牧α坎皇俏镏实模��谟谒�苁悄芄挥媒∪�木�窭粗�渖瞬械娜馓濉! �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北京电视台的编导、《计算机报》的记者、还有一些作家,都曾用了很大精力去采访王江民。他们非常了解他,但却都对他能把一个如此虚弱的肉体和一个如此强悍的灵魂集于一身,感到迷惑不解,谓之〃不可思议的传奇〃。有个人说,〃都说中关村不再相信传奇,但王江民的传奇就发生在现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第二个人说:〃无论这个时代多么地依赖和提倡集体协作,但个性的张扬永远不会泯灭,永远让人激动不已。〃第三个人说:〃每一个想在中关村追求成功和传奇的人,都会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和信心,因为王江民各方面的起点都非常之低,低到在外人看来凭着外在条件他根本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
人人都说计算机世界是年轻人的天下,王江民却极为罕见地开创了大器晚成的先例。除了身体残疾,他的教育背景也是先天不足。他在初中毕业之后进入工厂做工,一开始干的是机械设备,后来又做光学仪器。他依靠业余学习弥补知识的匮乏。他在早期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几乎都同他的〃先天不足〃有关,包括〃全国青年自学成才标兵〃和〃全国自强模范〃。如果时代不曾改变,他的名字就可能永远只留在〃身残志坚〃的光荣榜上。
但是计算机改变了这一切。1989年王江民花800块钱买来一台〃中华学习机〃。这一年他已38岁。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见过计算机。他的电子学知识几乎全部来自童年时代自己动手安装的晶体管收音机。又过了一年,他才有了一台真正的个人计算机,那是〃IBM8088〃。他开始学习Basic语言。〃我没有感觉我老了,也没有感觉我不行,〃他说,〃只感到英语基础不好。〃一开始,他是为了教育他的刚刚上小学的孩子。他把小学初年级的数学和语文课程编成教学软件,刊登在《电脑报》上,卖给对它有兴趣的教师。那时候出卖软件不叫〃卖〃,而叫〃交流〃。《电脑报》与他达成协议,每〃交流〃出去一套软件,付给他25元。这样的〃交流〃持续了三个月,王江民得到800元。因为这次成功的交易,他意识到软件是可以挣钱的,而且挣的钱远远高于工资。他再接再厉,开始为工厂开发工业控制软件。有一段时间,用户总是抱怨他的软件不好用,他以为是自己的技术有问题,但很快就发现有可能是一种病毒居中作祟。当他用手工方法把病毒除去之后,问题立即解决了。于是他设法再现自己的杀毒过程,这成为他的第一个杀毒程序。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65节:三次浪潮,潮起潮落(5)
计算机病毒的出现有好多年了,即使在国内,至迟在1989年也已见诸公开报道。所以王江民不太可能是第一个试图杀除病毒的人。但在此前几年里,技术人员基本上是拿硬件来对付病毒,也即所谓〃防病毒卡〃。到了1992年,市场流行的〃防病毒卡〃超过50种。王江民毫无疑问是第一个对这一技术方向提出挑战的人。在他看来,病毒正在通过软磁盘的途径向外传播,为〃防病毒卡〃不能解决。1994年,王江民为自己的一个新程序起名〃KV100〃,这意味着他的杀毒软件已经可以杀死100种病毒。有趣的是,当时流行的〃防病毒卡〃是一种一经使用便无法更改的硬件,而〃KV100〃却拥有〃手工添加新病毒特征〃的功能,这让它具有了打败所有〃防病毒卡〃的优势,其商业价值立即显现出来。〃KV〃敲响了〃硬件防毒卡〃时代的丧钟。王江民的早期杀毒故事,也成了日后中国欣欣向荣的杀毒软件历史的无可争辩的源头。
他的〃防毒事业〃一日千里,其速度之快,就连他自己也感到意外。〃没想到这样火,〃他有一次带着几分炫耀的口吻对一位记者说,〃我原来想能挣个一两百万就不错了。〃财富积累得很快,商业知识的积累更快。他开始制定自己的销售规则,把〃KV〃每套定价120元,如果有谁能够一次进货超过5000套,他便将每套的价格降到100元。对于中关村的那些小商贩来说,价格的确很诱人,但条件也够苛刻,于是他便鼓励他们联合起来向他购货。这在中关村有个说法叫〃拼货〃,意思是诸多商家把自己的订单组合起来,以求获得更低的进货价格和运输成本。王江民并非这一商业手段的发明者,但他却是第一个大张旗鼓利用这一手段来拓展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