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3'解表剂,宜煎后趁热服下,覆盖衣被,令其微汗。
'4'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剂,应在食后立即服下,以减轻对胃肠的刺激。
'5'驱虫、攻下药,最好是空腹服,药力集中,起效快。
'6'疟疾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3小时服,使之达到截疟的目的。
'7'安神药,应在临睡前服。
'8'特殊方剂应遵医嘱服。
3。服药剂量。
中医常以分服和顿服来表示服药量的大小。
分服:慢性病,病情轻,宜缓慢调治。一剂汤药可分2~3次服。呕吐患者应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小儿服时,宜浓缩体积,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game。mihua
顿服:急性病,病情重,宜急速治疗。一剂汤药可一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作用。病情危重,以医嘱为准,甚至一天可服2~3剂,昼夜连服使药力持久,从而达到顿挫病情的目的。
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服药时一般宜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病人的消化负担,影响病人恢复健康。脾胃虚的患者,更应少食该类食物。热性疾病,应禁用或少食酒类、辣味、鱼类、肉类等食物,因酒类、辣味食物性热,鱼类、肉类食物有腻滞生热生痰的作用,食后助长病邪,使病情加重。
服解表、透疹药,宜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因冷物、酸味均有收敛作用,能影响药物解表、透疹作用。
服温补药,应少饮茶,少食萝卜,因茶叶、萝卜的凉性及下气作用,能降低药物温补脾胃之功效。
5。服用中药须知。
'1'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使用。
'2'不可加大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3'不要乱搭配,注意合理配伍。
'4'当心中西药混合服用引发不良反应。
'5'无毒药物对于高过敏体质的人可能产生过敏反应。
养生备忘录
中老年人体质虚弱的常见原因:
传统中医学认为,中老年人的体质虚弱是属于虚症范畴,主要是指机体的正气不足而表现出人体生理机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等一系列机体虚弱不足或衰退的现象。
中医虚症的主要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疲倦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盗汗潮热等。
虚症的主要原因:
1。先天不足。由于父母体质虚弱或患有慢性疾病而致胎儿先天不足,体质虚弱,所以至中老年时生理功能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
2。后天失养。胎儿出生后,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调养失度,或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以致损伤脾胃而致中老年时体质虚弱。
3。七情所伤。中医所讲“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为正常的情绪反应,并不会引起疾病。当事件出现过于突然,过于激烈,使情志波动过大则耗伤气血引发疾病或虚弱。
4。饮食所伤。由于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暴饮暴食,或饮食偏嗜,过食甘肥厚味及嗜酒无度等,均可损伤脾胃,使得气血生成不足而致虚弱。
5。慢性疾病。一些慢性疾病易耗伤气血津液导致正气不足而体虚。
6。衰老。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抗病能力下降,机体出现衰老性的虚弱表现。
第一章 中药养生的基础知识(11)
中老年人虚症的临床表现及用药
大体来讲,中老年人的虚症可分为气虚症、血虚症、阳虚症及阴虚症四大类,其临床表现如下。
气虚症,是指机体的脏腑功能衰退,元气不足而出现的全身性虚弱症状的总称。中老年人气虚症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大病久病或衰老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自汗,纳差等。
血虚症,是指机体内血液不足,肢体脏腑百脉失于濡养而出现的全身性虚弱症状的总称。中老年人血虚症多因劳倦内伤,思虑过度,脾胃虚弱,失血过多等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无华或萎黄,唇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淡等。ǎ�专{花ǎ�讪{线ǎ�楱{库ǎ� ;BOoK。MIHuA。neT
阳虚症,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