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君王的拱手礼很恭敬,说话缓慢,见到我好像面有愧色,我于是知道了。”齐桓公听了,很惊讶。
。 想看书来
借来一双慧眼(2)
还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计划征讨莒国,他们的计谋尚未宣布却已在国内传扬开来。齐桓公对此十分气愤和奇怪,因而向管仲询问其中的原因。管仲说:“国内一定有智慧高超之人,否则是不可能有人知道我们的谋划的。”齐桓公慨叹道:“唉!在白天侍奉的人中,有一个人向台上观看,大概就是这个人吧!”于是下令让这些人重来服役侍奉,不让其他人代替。不久,通过观察,管仲说:“一定是这个人了。”就命令引领宾客的侍从前去迎接他进来,此人名叫东郭垂。
管仲说:“您就是传言说要征讨莒国的人吧?”东郭垂如实答道:“是的。”齐桓公说:“我并没有说要征讨莒国,您根据什么说要征讨莒国呢?”东郭垂说:“我听说,治理国家的人要善于谋划,服劳役的人要害善于猜想,我是私自揣测出来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要征讨莒国,您根据什么这样揣测?”东郭垂说:“我听说治理国家的人有三种神色:优游欢悦的,是喜庆快乐之色;凄怆沉静的,是悲丧灾祸之色;奋发激动的,是猛厉征战之色。白天我遥望您站在台上,神色昂奋激动,这是要征战用兵的神色;您在说话时,发音如吁而不是吟,所说的应该是莒;您抬起手臂所指的方向,正是莒国所在的方向。我私下盘算,在小诸侯国之中尚未征服的恐怕只有莒国吧?所以说您将要征讨莒国了。”齐桓公听了他的话,对他十分尊重,就走下台阶,让他坐下,与他一起谋划国事。
还有一个发生在宋太祖赵匡胤身上的故事。有一次,赵匡胤的姐姐魏国长公主穿着贴有翠羽的衣服来皇宫拜见他。姐弟相见,家常话说完,赵匡胤又对姐姐说:“你该把这件衣服给我留下,今后不要再穿这类服饰的衣服。”按理说,作为王公贵族的服饰,做皇帝的本不应该干涉,穿好一点,外人也说不出什么来,所以长公主笑道:“我这衣服也不算特别,这才用多少翠鸟的羽毛?”赵匡胤说道押“我只怕后宫诸妃、亲戚甚至乡里妇女转相效仿,翠羽涨价,百姓以卖羽取利,杀生日益增多,实际都是你带头。”赵匡胤的眼光确实敏锐,他知道姐姐穿用翠羽的衣服不是什么大事,但这个先例一开,带来的副作用却是很大。因此,他果断地阻止了姐姐穿贴翠羽衣服的做法。
下面这个故事比较沉重,但却令人警醒:那是中日甲午海战前夕,战云密布,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和火力上都胜于日本。日本虽想挑起事端,但不知实际情况如何,迟迟不敢轻举妄动。此时清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自己在武器装备上占先,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为了刺探情报,掌握我海军的底数,日本便派出了间谍实地查看。这间谍老奸巨猾,化装到船上打眼一看,只见清海军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地晾着诸多短裤、袜子等杂物,心中暗喜:“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多大战斗力。”他把上述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坚信不移地分析道:中日双方作战,胜利必然在日军一方。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从上面这几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善于观察的人,能从别人的动作、口形、神色中,窥测别人所说的事,想做的事;能从别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中,看穿内在的东西。机关干部如果练就了类似的“火眼金睛”,能从类似言谈举止、吃住行医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就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甚至引导并改变事物发展的方向,使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对反常现象不麻木不仁
有人说,科学的起点开始于非常、反常。我感到,认识的切入点也应格外关注反常。一个有敏锐眼光的人,对一些反常现象都是格外警惕、格外敏感的。
先讲一个年羹尧的故事。公元1723年,清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率军至青海,平定叛乱,连连获胜。但年羹尧十分机警,认为敌人未灭,不可懈怠。一天夜入三更,万籁寂静,官兵发出甜美鼾声,突然一群大雁发着凄惨的叫声,从营帐上空飞过。这一反常现象引起年羹尧的高度警觉,他迅速断定,一定是敌军趁夜前来偷袭军营,车马疾驰惊得大雁疾飞惨叫。他马上唤醒官兵,全副武装,埋伏起来。四更时分,敌军果然疾驰而来,年羹尧挥军四起,歼敌大部,打了一个计划外的漂亮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借来一双慧眼(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