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部分(第2/4 页)
,大觉新鲜。
贾里玉唱了几段,突然福灵心至,起身进屋,不久之后,拿着一张折叠好的宣纸出来,递给送信人,然后给了二两银子,道:“原路送回去吧。”
那送信人欢天喜地地接过银子和宣纸,立即赶回贾府了。
大观园内,十二题已经全部做完,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最终还是推黛玉的《辞菊》为魁首。
正品评时,一个丫头从外面跑进来,把贾里玉的回信递给林黛玉,林黛玉赶紧打开看了,看到上面写着两首,一诗一词。
诗名“饮菊”,是一首五律:
南山终未见,犹是采菊人。
明月戏竹篱,清风弄木门。
石台饮晨露,寂寞醉黄昏。
酒香漂泊去,君客何处闻?
林黛玉念了一遍,道:“这首太露痕迹,恐怕二哥意不在诗。”说着递给探春,探春看罢,点点头,道:“他是要离开一段时日。”
其他人传看了也是同一个结论,然后史湘云忽然高声道:“你们再看下面这首小词。”
宝钗、探春、黛玉都围了过去,看到下面小词写的是采桑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秋阳,今又秋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他要去打仗吗?”
史湘云问道,探春一时愣住,不知如何作答。(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八章 白雪红梅,洒然而别
三天前,柳诗草来信说,她已经在大理找到那个姓韦的大户人家,信上说,韦姓世家,非官即商,是盘踞在大理的一个极大势力,不过韦家家主却神秘莫测,她目前也只是接触到韦家的一个大管家。
贾里玉接到来信之后,也做过一番推测,结论倒也没那么复杂,根据时间来说,韦小宝今年大约也在五十岁左右,他七个老婆,儿女众多,兼之家底丰厚、手段高明,想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大理扎根,恐怕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不过有一个问题,韦小宝当初携全家逃至云南大理,唯一的目的就是躲避康熙皇帝,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使他想在大理搞风搞雨,估计也不会以自己的真名真姓出场,那么柳诗草查到的那个“韦姓世家”到底是哪个?
先不说这世上姓韦的有多少,单以韦小宝那狡兔三窟的手腕,就不能完全确认这个“韦姓世家”是不是他的故布疑阵。
要想搞清楚事情的真相,他不得不亲自去一趟大理。
按照之前和宝钗、探春的约定,重阳过后,他就应该动身南下,不过中间却意料不到地和探春定了亲,涉及各种人情礼节,因此南下的时间只好往后挪了挪。
本来按照他的性格,这些繁文缛节,他完全可以理也不理,但是考虑到探春的感受,他还是耐着性子留下,虚应一段时日。
这日到了重阳,他回贾府办事,和凤姐说完话就要起身离去,不料凤姐竟然开口留人:“先不别急着走,跟我说会话。”
贾里玉那日为了带平儿走,以进为退,调戏了凤姐,心里多少还是有些过意不去,虽然言语间对凤姐有些警示的意思,但终究是礼教有防,男女有别的时代,给人家造成心里冲击的事实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听说你年后就要去云南?”凤姐也不看贾里玉,拉家常似的问道。
“是的,去找一个人,然后把他带到京城来见一个人。”
“是什么人,还需要你亲自去找?”
贾里玉想了想,然后微笑说:“一个很厉害的人,可以说是活着的传奇人物。”
“传奇人物?”
“对。”
王熙凤出了一回神,然后侧头看了眼门外,道:“我也知道一位可能还活着的传奇人物。”
“噢,那是谁?”
王熙凤略略压低声音,道:“他姓韦。”
贾里玉眼睛一亮,问:“韦?姓韦的传奇人物吗?”
王熙凤点点头:“那是真正的大人物,当初我们贾府的老太爷还在他手下当过差。”
贾里玉暗道:“当初韦小宝深得康熙隆宠,权势滔天,的确是带了不少大人物,贾府有如今的兴盛,或许跟韦小宝脱不了干系,贾府这些年之所以屹立不倒,恐怕也是因为康熙仍旧顾念着韦小宝。”
“你知道那位传奇人物现在在什么地方吗?”贾里玉问。
凤姐摇头:“那倒不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