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页)
鲜,后来还出现过灭杀谋反的儿子连不懂事的亲孙子也一起杀掉的场面。但是,人的性格和行为是一贯的,正如后赵皇帝石虎的暴戾是一贯的一样,刘邦或许对父母妻子没有那么多的关爱和体贴,但让他亲手推儿女下车,确实与他一贯的为人不相符。
这里有几个疑点。
一、为什么要坐车。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代,车战是当时的主流战法。但是,“胡服骑射”以后,单人骑兵也加入了战争中,丰富了战争的形式。当时楚骑追赶刘邦的战车,不知道一起遁去的数十骑还在不在刘邦左右,如果在,大家应该匀出几匹马一起骑着逃啊,还摆什么谱非要乘坐战车。刘邦的两个孩子也可以由人带着骑马跑,就算影响逃跑的速度也是有限的啊。
二、如果那数十骑不在左右,逃散了,刘邦只好坐车,那楚骑追赶,应该说刘邦怎么也跑不掉,丢下两个孩子,是不是就能以绝对的速度优势跑掉,值得推敲。从前后文字看,滕公夏侯婴也在车上,按照常情,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小主人要被抛弃,夏侯婴依照常情该当如何自处?我以为,他应该或必然会跳下车,奋死与追兵一搏,拖延一点儿时间,掩护主公父子逃走。但夏侯婴没有这么做,而是一次一次连三次地下去把兄妹俩再抱上车来,这样岂不是更耽误时间?这说明,当时的急迫性并不是那么严重,他们还不在追兵的视线之内,只是感觉上认为有人追赶,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刘邦何必如此绝情?
三、当时刘邦至少是和夏侯婴、驭者等一起逃跑,如果保不住这两个孩子,那就谁也保不住了。如果牺牲两个孩子能保住刘邦等一行人的性命,那刘邦不能保护子女,将来如何面对部下?其他人不能保护幼主,将来又有何面目面对主人和同僚?
四、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可能,刘邦知道楚兵优待俘虏,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自己的儿女会格外照顾,所以把他们推下车送给楚军保护?哈哈,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五、还是要辨析“历史真相”与“历史文本描述的真相”之间的差异。如果真有此事发生,谁是透露此段丑闻的深喉?刘邦好意思给别人讲?夏侯婴敢讲?唯一的可能是孝惠和鲁元在刘邦死后透露出来的。他们愿意揭这个心底的疮疤吗?如果本无此事,又是谁在造刘邦的谣呢?司马迁的《史记》里,许多历史时刻他仿佛就在现场做实况报道一样,但是,这样的情节我们怎么敢相信呢,兄妹二人被再三地抱上车,刘邦还要不依不饶地欲“斩之者十余”,这是父亲吗?谁愿意信谁信,反正我不信。
盗嫂受金何足论(1)
周勃、灌婴等言于汉王曰:“陈平虽美如冠玉,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乎,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其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21~322页
空降兵与子弟兵的矛盾在今天的企业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有空降兵的地方,就有与子弟兵的矛盾,反之亦然,原因还是争权夺利。空降兵未降之前,子弟兵内部也不会是铁板一块,大家也一样斗。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权力斗争,只是空降兵一来,大家暂时结成统一战线,一致对外,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周勃、灌婴等揭发陈平的两大问题,一是作风问题,一是经济问题。作风问题不仅是涉黄,而且是“盗嫂”;经济问题不是贪污一点点,而是收保护费,明目张胆,顶风作案,影响广泛。“盗嫂”、“受金”,一个是传闻,一个有实证,不管怎么,周、灌向刘邦建议,对陈平实行双规。何况,陈平还有严重的历史问题,反复跳槽,忠诚指数为零。
刘邦没有马上着急上火,而是把推荐甚至担保陈平的魏无知喊来,给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