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征北战,“辟土四面,拓地千里”。
秦的外患如此,内乱又不已。
秦国境内,又突然冒出了一个“农民起义首领”盗跖,率领9000人横行天下。
至于上层政治,就更是一片混乱,权臣竟能逼死君主、掌握废立。
战国时代的初期,秦国经历了厉共公、躁公、怀公、灵公、简公、惠公、出子几位君主。其中,只有惠公稍有作为,曾经伐蜀而取南郑(今陕西汉中),可惜天不假年,他执政13年后一病不起。老世族为了把持政权,竟然选了惠公一个4岁的儿子——出子坐上宝座。惠公的夫人(后世称之为“小主夫人”)抱着出子参加即位典礼时,小崽儿竟吓得哇哇大哭。
第八章“穆公霸业”成为百年梦魂(3)
当这位傀儡国君长到6岁时,秦国又发生了一场大政变。
这时,灵公的儿子公子连,正流亡在魏国所占领的河西之地。他早先是太子,曾作为人质长期居住在魏国,对魏国的改革耳濡目染。后来由于老士族作乱,灵公的继任者并不是公子连,而是灵公的叔叔简公。简公死后,传位给儿子惠公。
那么,现在的傀儡君主出子,就是公子连的堂弟。
公子连曾是一个有改革思想的青年,正因为这样,才被老世族废掉,如今已经40岁了。但20年的漂泊,并未磨灭他的雄心,他还在等待时机。
在雍城,小傀儡当政后,母亲“小主夫人”没有施政的能耐,也迫于老世族的咄咄逼人,就任用“阉人”所信任的官员,自成体系。其结果不用问,是“贤者不悦,百姓非上(发牢骚、非议国君)”。
公子连看准了机会,在国内同情者、一位庶长(相当于别国的卿)的接应下,从渭水边的一个要塞叩关而入,策反了前来抓捕他的军队,包围了雍城宫。
变乱中,“小主夫人”被迫自杀,可怜的出子也被乱兵杀死,两人尸体被抛入河里。
政变后登台的新君主,就是秦献公。
献公即位,为实现理想,也为凝聚人心,立即着手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废除了千夫所指的“人殉”。
生殉制度在秦延续300年,给秦国抹了不少黑,墨子曾痛骂过“秦之野人”,就是对此有感而发。
秦献公下令“止从死”,考虑的是要重塑大秦文明形象,以便将来重返大国俱乐部不至有太大障碍。尽管“从死”的现象后来在秦贵族中并未绝迹,甚至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但《止从死令》在君主葬礼上是严格执行了的。
秦献公的另一项改革,是建立户籍制度,成立了城乡居民组,即“五家为一伍”。这也是解放生产力的一个举措。其实,在周朝初期早就有居民组,那时是“五户为邻,伍邻为里”,里长就是居民小组长。但周朝的户籍只涵盖贵族和自由民,不包括奴隶。周朝的上等人在城里,叫“国人”;下等人在城外,叫做“野人”。而现在,秦献公把他们统统拉平,不再搞二元化。
这样做,等于把奴隶从“贵族私属”的身份中解放了出来,成为国家公民,从而扩大了赋税来源和兵源,国家从中大大得利。
再一个重大举措,就是迁都。
秦国的首都,长期以来是在雍城,地理位置远离中原,不利于东进。秦献公将首都迁到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平地筑城,是为新都。这个新首都,跑到关中平原的腹地来了,可以直控三晋。
秦献公十八年,栎阳建好了,秦正式迁都于此。有占卜者说,当年在营建栎阳城时,“上天雨金”,又有献公下令“止从死”,这都是“上天降吉兆,秦兴旺之象”。
迁都之后,经济日渐繁荣,秦献公就开始发力,接连向“三晋”发起主动出击,要扭转战国以来多年的颓势。
国家强盛,信心也很重要,秦国有了复兴的大志,机遇也就跟着来了。
两年后,机会成熟了,东边两大邻国魏、韩的国君在宅阳(今河南荥阳东南)举行会议,秦国就在此时向魏、韩大举进攻,大败两国联军于洛阳。
秦献公二十一年,秦军挺进河东,又在石门大败魏军,斩首6万,获得百年未有之大捷。周显王闻讯,也派了使者为秦献公送来礼服,以示祝贺。
再过两年,秦军又趁魏与韩、赵两国激战,突袭魏国,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大败魏军,拿下了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还俘虏了魏军大将公孙痤。
连战皆捷,秦国士气大盛,震慑三晋。可惜就在少梁大捷的当年,暮年的秦献公身体撑不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