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页)
。她说:“生活中的规矩,是追求自由的桎梏,是扼杀创造力的元凶,离开生活自由,生活就不美好。”她的理论引起国际上不少人的赞美,时常接到外国来信。她就以专家的身份自居,发长篇大论,讲解一通。
可是,世界各地的崇拜者,如果看到她家孩子的品学状况,就会失望。这位女士智商很高,当她做了母亲以后,因为自己刻苦,就不让孩子受穷。“母爱变成母害”,就给孩子多买玩具,堆积如山,过了一天,孩子玩儿腻了,将玩具解体,丢弃乱扔,从不珍惜。
平时与孩子讲话都用英语,孩子都不会说母语。她认为过去的文化使她受苦,她现在要让子女享福。但结果适得其反,她的孩子没有一点规矩,童年时期的放松变成放纵,孩子不知约束自己,考试成绩低劣,只知好逸恶劳。因为,今天一切好的工作机会,多是考试选拔人才,不肯努力的孩子,当然会被淘汰。
那位女士也感到问题严重,常常想法弥补,却积习难改,得不到孩子的配合,引发一场争吵、闹嚷,无法使孩子们奋发努力。她因此自叹命薄,仍不知道检讨自己,不承认自己教育方法的不当,反而归咎于命运。
近日,有位朋友告诉正民,他那才读初二的女儿,要求与父母脱离关系。为了帮助孩子,虽然忙坏了社会工作者,但是因为找不到教养的妙方,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有的家长说:“××犟”,“××打死不改”,“××知道不对,就是改不了”……这样的孩子行为稳定,已形成坏习惯。好像“有烟瘾的人”禁烟一样,是十分痛苦的。如果干脆在第一次吸烟前,就进行戒烟是很容易的。管是爱,骄是害。俗话说:“小孩不听老人言,务必受艰难。”
有人担心习惯的培养,会束缚孩子的天性。有位心理教授说得好:养成好的习惯,是对人的解放,因解放了大脑,把人从低级趣味中解放出来。《三字经》里,古人总结教子的经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意思是说:孩子幼年的时候,品行是善良的,各家孩子都差不多,形成各种习惯后,差别就很大了。不教育就能变坏,教育的原则是专一。
荀子《劝学篇》讲:“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也就是说:一样的幼儿,长大后习俗各异,是因为教育的差异而形成的。所以对于子女,不要心软,要尽早管教,使他养成好习惯,摘除不好的小“芽心”。所以,要早打预防针,严防孩子养成坏习惯。教育孩子越早越好,听话的绝招是早管早习惯。
教子话题使正民想起家中的老人,引出移民出国之事。他们为什么出国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 移民巴西(1)
(1964—1971年)
18�百元出国
轮船上有起重机,可以轻松地把行李箱吊上大轮船,可是箱子的搬运费甚多,每只要花5美元。他们口袋里只有100美元,还不够付24个木箱的运费。怎么办呢?
事物是复杂的,有一首歌词写得好:风吹云动天不动,河水流淌岸不移;刀切莲藕丝不断,山高水远情不移。两岸分裂,断绝信息,思念老人之苦,时时缠绕着他们。每到清晨四五点钟就醒来,翻来覆去睡不着,千思百虑地回忆起往事。想家思乡之情,如多年老酒,越陈越浓,不同的是酒越浓越香,乡愁越浓越苦。
他14岁时,离开山东老家,经过半生流浪,碰到无数的艰难、挫折和危险。每当濒临绝望的时刻,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老家,想到母亲正在苦苦等待。此时此刻,他勇气和信心倍增,产生巨大的动力,就会奋起挣扎。如果没有这个信念在支撑,他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了。
抗战时期,家乡沦陷,通信十分困难,母子多年不见。抗战胜利后,也只同家人见过一面,总共不超过五个小时。到台湾后,与家乡通信不便,更是难上加难,如与大陆联络被发现,必将被列入黑名单。行动受到监视倒在其次,“私通匪谍”的帽子更是厉害,若是被扣在头上,轻者要受牢狱之灾,重则性命难保。然而,越是得不到消息,心中越是想家,失眠的时候也就越多,想念千里之外老人的心情,也就越严重。
山东老家到底情况如何呢?父母的安危时刻挂在心上。尤其是自己当了爸爸以后,“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更加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他小的时候,体弱多病,母亲为他付出很多的心血和精力。算算老人家的年龄,她已是六十多岁了,去日无多。“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