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页)
和安宁的生活被打破,会使人处于不安的、慌恐的生活状态。文明的社会应体现对个人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给人们营造一个安全、安定的生活环境与空间,使人们尽享不被打搅的生活。
(2)保护隐私是法制社会的要求
作为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生活应当具有私密性,这是人权的具体体现和人性的最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隐私权的拥有和保护更显得重要。越是法制的社会,人们越需要隐私权的呵护。人们要想生活得自由、有质量、有个性,就需要人和人之间适当地分开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间。人们的社会生活要靠法律保障,只要依法对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及时惩处,才能保证人们有序的生活。
(3)保护隐私是和谐社会的要求
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健康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来维系,如果人们过多地卷入侵犯隐私权的纠纷和争讼中,就会破坏安定的社会秩序,搅乱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人们彼此敌对、防范,互相伤害、冒犯,这种人为制造的祸端和麻烦,会阻碍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会对社会的进步产生破坏作用,故保护隐私权关系到个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治安管理 胁迫乞讨违法强讨硬要当罚
残疾人是值得同情的。善良人用自己节省的钱资助他们,这是善良之举,是应当提倡的。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把此看做致富之路,他们把残疾人当做致富工具使用。例如一个40多岁的江西男子带着两个没有胳膊的小女孩,每日当街乞讨,月收入竟过万元。经调查发现,这些残疾儿童大多是租来的。
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以欺骗、胁迫、利诱等手段,组织残疾人、未成年人进行乞讨,或进行恐怖、残忍的节目表演。在沈阳周边地区就曾经出现一支由10余名少年组织的杂耍大篷车,一路行乞,一路进行惨不忍睹的恐怖伤身表演。
法律聚焦:禁止胁迫未成年人乞讨
乞丐,是指以乞讨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乞讨行为是乞丐的日常行为。严格地说,乞讨行为从来都不是一种被社会道德或国家法律所倡导的行为。
广州市《关于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管理通告》规定,15类场所严禁强索乞讨,不听劝阻,执意在机关、学校、医院、车站、码头、机场、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外国领事馆区、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露宿,影响市容卫生的;在上述公共场所强索强讨,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依法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的通告》规定,对在公共场所尾随纠缠、拦截路人强行乞讨的,强行卖花、擦车、拉客、兜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在机动车道索要财物或兜售物品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劝诫、批评教育或依法处罚;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予以治安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0条、第41条的规定,组织、胁迫、诱骗不满16周岁的人或者残疾人进行恐怖、残忍表演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胁迫、诱编或者利用他人乞讨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方式乞讨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案例警示:
(1)胁迫未成年人等行乞违法
未成年人、残疾人,特别是残疾的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中最弱的一族。他们极易被人掌控利用,他们也能唤起人们诸多的同情与怜悯。正因为如此,一些黑心无德、好吃懒做之徒常利用未成年人、残疾人乞讨聚财,脱贫致富。急需获得救助的未成年人、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十分糟糕,没有保障。特别是一些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心灵受到污染,人格的培养受到扭曲。我国法律是不能对此不闻不问的,所以《治安管理处罚法》已将胁迫、诱骗或者利用他人乞讨的行为,纳入处罚打击的范围,旨在整治日益猖獗的职业乞丐和乞丐行骗,使其没有法律的空子可钻。
(2)不要轻意施舍行乞者
当今的丐帮不乏好逸恶劳的懒汉、骗子、道德败坏者,他们或巧舌如簧,或谎话连篇,胃口大胆子更大,散金碎银看不上眼,经常强讨恶要、纠缠不休。对此,人们自然应警惕,千万勿学东郭先生。爱心应该用在刀刃上,用在助学助困等慈善捐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