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了《长恨歌传》,陈大亮在《长恨歌传》中叙写创作缘起道:“白乐天,深于思者也,有出世之才,以为往事多情而感人也深,故为《长恨词》以歌之,使鸿传焉。”
《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相得益彰,各得其妙。《长恨歌》韵律宛转,便于吟唱,广受各界欢迎,不多日便传布朝野。
《长恨歌》,灌注了白居易无限深情的爱情奇辞,都门、宫阙、帝王、后妃的影子背后,流着多少诗人自己的泪水啊。白学士本来诗名高峻,因此一歌而声誉再度拔起,一时间,官贵黎庶为之倾倒,连长安歌妓也以能吟白学士《长恨歌》为出台加价的理由:我唱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也哉? txt小说上传分享
白居易传 十七 簪缨俘虏
十七 簪缨俘虏
成就日隆,自然快慰,但总体而言,周至县尉的心绪是抑郁惆怅的。
同为周至尉的李文略也跟白居易一样,对离开京城,沦作风尘走吏,感到失落,感到愤懑——
低眉折腰,复又敛手,身心惶惶,不得片时安适。一旦落于宦场风尘,方知为吏之窘迫和艰难。公事像日头一样漫长,正常心态像流风一样飘逝。穿青袍,掩不住满身怅惘,燃芸香,熏不就寡淡的时光。
好在两人作伴,聊可*自宽。但两颗心都好比止水,一天到晚没有什么波澜。由于贪看月亮,两人索性住在一起,因为喜欢山色,两人便常常结伴闲走。往往在公事闲暇,相互小劝,勉强为欢。
白居易和李文略是因为性情相近,而非做着同样的县尉。
县尉要到民间催缴赋税,他们也由是得以深入底层,察见黑暗,推己及人,叹喟民瘼。
白居易和李文略夜间登高避暑时,感到炎热无比,四处火烧也似,草树枝叶一动不动,不知清风隐藏在何处,不知有何方法可以避除暑气,享受一点清凉。
夜渐静,更渐深,高处有徐徐凉风吹下来了,炎热和烦躁不声不响地消失了,打开衣襟,将坐凳挪到走廊边上,顿得快意,清凉欲仙。
下山路旁,却不忍相看,百姓挥汗种植的禾黍,叶苗卷曲,尽被烤焦了似的,我们自家有办法讨得凉风,但又有什么计策来救一救百姓的疾苦呢?
唉,扎根在不该扎的地方,真不如不做什么鸟官啊。
芒种时节,黄鹂催唱,白居易策马南召冈,来到正在挥汗收割的农民中间,与他们谈论农耕生计——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年是元和二年,白居易已经三十六岁。年逾三十,*倜傥,诗文出众,却未婚配,在人们眼中毕竟有点不大正常。自然,这也是他郁郁不畅的因素之一。
白居易与湘灵姑娘的浪漫情爱,碍于门第和礼俗,尤其阻于母亲的一次次强烈反对,只剩枯萎一途了。仕途到此境地,便是耐心等待,而婚姻大事,再拖下去,便是不近人情了。
外出游走时,白居易从山脚地头挖来一株蔷薇,栽在府衙门厅一侧,睹花有思,慨然动情——
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春。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
此时与白居易在宣城相识的杨虞卿迁调长安,跟其从兄杨汝士等一起居住在靖功坊。周至尉清闲的日子还是相当多的,因而白居易不断到长安停留,元和三年整个春天都宿于杨家,消磨时光,和杨家兄弟交好的同时,杨汝士家中小妹引起了白居易的注意——
春初携手春深散,无日花间不醉狂。别后何人堪共醉,犹馋十日好风光。
杨氏弟兄俱醉卧,披衣独其下高斋。夜深不语中庭立,月照藤花影上阶。
耐心等待,吉星高照,不久,白居易终于获得升迁,受命入朝,任官翰林院。
离开周至后,白居易对周至的山水旧友行思坐想,念念不忘。他不断修书发往周至,问候王质夫并诸位好友——
回忆当初相识,相互欣赏的是出乎世俗,我任周至小吏,也不是名利使之。春阳下我们流连在仙游潭边,秋风中我们聚谈在云居阁头。
在高楼上欣赏潺潺流水,在青藤下观览漠漠青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