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页)
大小小的车,浩浩荡荡地向陇城出发了。
还好我们的马多得是,又有韩遂送来的一群好马,正好让它们给我们当苦力了,数万匹骏马在官道附近徐徐而行,凡路过之地皆是老爹的势力所及,沿途城池郡守县令当然都忙不迭地出城十里并且组织民众夹道欢迎载歌载舞红旗招展锣鼓震天啊……
刚路过一个县城,咳咳,我们的行李又多了几辆大车……真是不好意思啊,可是那县长实在太热情了,大家同地为官这么久了,怎么好意思拒绝呢是吧?
当然在路过的过程中我稍微做了点安排,吩咐了几百来号人去基层做做宣传什么的,在百姓茶余饭后讲讲故事,特别详细介绍了“战金城韩老贼逞能,奋狂血马少爷发威”这一段,尤其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如亲临其境一般——当然这些小兵都是亲眼看过的,不过又有几人能明白我当时身体的变化?他们当然得添油加醋神五神六地说上一通,而后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慢慢覆盖整个西凉,在舆论和民意上稍微做一点工作,这是我的一点点心思。
只是事情的发展顺利得让我微微有些失策了。
没有用几个月的时间,只有不到十天。
当我们大队人马一步三摇晃晃悠悠走到汉阳郡时,整个凉州已经全是我的武勇之名了,允吾城之战中首发的老爹因为毫无功绩而被我高大全的形象完全遮盖了,而庞德速推两部曲的精彩突袭战;其成果虽然斐然,但在官方未加大力宣传下也被低调处理了。
凉州上下从此多了一名英勇无匹、少年了得的战将:
神威少将军。
马超。
我仿佛已经看到,汉末的一颗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凉州的夜幕之上,一片闪亮的辉煌。
——
第一卷风起陇西完
卷二二魂合一
第一章短暂的休息
汉阳郡,陇城。
作为凉州刺史州牧治所的历史,大约已有两百余年了。
西汉时刺史一职时有时无,且位低权轻,最初之时俸禄仅有六百石,所行驶之权仅为有限的监督举察,尚不如一县长官,遑论郡守,而且常因各种原因地方化与当地官员同流,故而渐渐丧失其设置的意义——话说回来,这也完全正常,让一个六百石俸禄的低等官吏来监管二千石俸禄的郡守重吏,本来就是很难办的事情。
王莽乱政、光武中兴之后,刺史之位渐渐常设,其位越高而其权职越重,俸禄大幅上调,与重郡太守并齐,而监管之范畴,也日益宽广,至近年灵帝末张角黄巾贼逆反,天下大乱,幽州刺史刘虞上书称地方不稳盖因刺史之权过轻,不足以征调军吏及时平叛,故而朝廷再次恢复州牧之职,全监一州军政大权,俨然封疆大吏,其职权之重,大致已相当于前世的省委书记兼省长又兼军区长——其它公检法等小职位的官员就更不必列入了。
因而各州刺史州牧的治所所在之城,西汉时并无任何特别,而东汉之后,才逐渐兴起土木,主要也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情。饶是如此,陇城比起姑臧城来讲,其规模已数倍胜之。
陇城,古时也称作“龙城”,相传人类始祖女娲就出生在陇城,故陇城素称“娲皇故里”。其城内外多有女娲之庙,官府来年加以修缮,一年四季也是香火鼎盛。而陇城地处古丝绸之路上,是自古长安经关中,通过关东南大道进入甘肃境内的第一重镇,历来是商贾云集、交通便利的通衢要道和驿站——当然是从西北整体来说的,不可同中原相比——而从宏观上看,陇城西控凉州,东扼三辅,也算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至于郡县的人口,更远非武威所能及:据记载武威原本是匈奴休屠王旧都,汉初武帝北征匈奴之后下令将中原二十万囚犯及无业者迁徙至西北,武威当时规模稍大,因而民众大多聚集于姑臧,当时大约武威一郡便有七八万人口;而后数百年之内又慢慢向东迁徙转移,时至今日,武威人丁仅仅不足六万,汉阳一郡却已有三万余户,人口十五六万,几乎三倍于武威,而作为治所的陇城,便有近五万人口。
民众多繁华,繁华则富裕,富裕必为官之宝地。
故凉州十二郡国,论富裕繁华,首推汉阳(十五六万),其次武都(十万),而无论武威(七八万)或是金城(三四万,另外以上数据中羌人数目不详),都只是下等郡而已;至于张掖敦煌等地,越往西看领地越大,但人口也只有三四万罢了,何况土地贫瘠,异族聚集,羌胡之人屡屡侵扰,最为下等。
所以如果原本为中原郡县长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