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某种隐蔽的方式摧毁一个国家。”
这同样是哥白尼文章中的话,只是现在听起来似乎依然并不过时。
尽管货币价值衡量标准的改变会伤害很多人,尤其是中下层居民,而且会严重阻碍整个社会秩序的顺畅运转,但历史上却一直有人试图扭曲和操纵这一切。
因为,操纵货币总是能给这个或者那个团体带来利益。正如爆发一场战争对一个国家而言是一场悲剧,但对军火商和武器制造商来说,却是一次发大财的机会。
宏观经济学的祖宗凯恩斯,在1919年也写过一篇叫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Inflation and Deflation)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睿智地指出:“要推翻现存的社会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社会的钱币更微妙而且更保险的方式了,这一过程引发了经济规律的破坏性一面中隐藏的全部力量,它是以一种无人能弄明白的方式做到这一点的。”
列宁更是说过:“颠覆资本主义制度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其货币贬值!”
只有当一个经济体因为货币危机而崩溃之后,人们对于稳定货币的需求就会异常强烈,这种强烈的需求会改变政府和中央银行们的行为,促使他们选择更为负责任的货币制度。
比方说,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连续经历两次超级通货膨胀的德国,一直到今天对于货币稳定性的要求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欧元的稳定性正是来源于德国的谨慎。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中国1940年代国民政府一次又一次的滥发纸币,导致了中国各个阶层对这个政权的彻底丧失信心,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稳定经济之后,从1955年到1976年,由于约束货币供应量,人民币购买力连续20年保持基本稳定。
实际上,自从新石器时代产生产品交换以来,人类都一直在致力于寻找一种价值稳定、携带方便的货币,最初人类选择的是贝壳,后来逐渐趋同于使用金、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大多数时间里选择的是原料更为易得的铜)。
到19世纪前后,除中国和印度两个东方大国选择了用银作为货币之外,西方国家全部选择黄金作为标准的货币。
黄金作为世界上真正的钱历史,一直持续到1971年的8月15日。
2。1馒头与米饭的道理
“十二块一斤,你没骗我吧?前几天还是九块呢,去年好像才只有三块多。”
“批发价一天一个涨,我们也没办法。”
这是2010年春节期间,发生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某农贸市场的一场真实对话情景,问话的是打算购买大蒜的王女士,回答的则是卖菜的菜贩。
类似的对话或者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屡见不鲜,由于大蒜暴涨,大家戏称为“蒜你狠”。
这两年不仅仅有“蒜你狠”,还有绿豆暴涨的“豆你玩”,还有姜价暴涨的“姜你军”、苹果暴涨的“苹神马”、煤价暴涨的“煤超疯”,更不必说坚持暴涨8年的“房坚强”了。
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等国家相关部门的说法,这些东西价格暴涨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游资炒作,一小撮人钻营分子囤积投机,祸害人民群众……
还有,就是天气原因,造成大蒜减产、绿豆减产、姜减产、煤减产和房子减产——哦,忘了,煤和房子不会因为天气原因而“减产”。
群众生活困难,吃不起蒜、姜、绿豆、苹果的老百姓,只有把火气洒向投机分子,不少人义愤填膺,“那些游资真是太可恶了,囤积投机的人应该给抓起来投进监狱!”
问题在于,“游资”是个没影的事儿,谁能定义出来哪些人的钱叫做“游资”?
更何况,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机倒把”这个罪名早已从法律条文中删除,不能定义出来谁是“投机倒把分子”,又怎么可能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
看来,这些原因根本没有解决途径,老百姓只能是活该“被变穷”。
既然老百姓一次次被打击得够呛,承受打击能力已经大大提高,笔者在这里不妨再小小打击一下——即便政府通过英明决策惩治了“游资”和“投机”,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讲点小道理。
假定全中国只有100个馒头、100碗米饭和200元钱,正常的对应关系应该是1个馒头和1碗米饭都是1元钱,现在社会上的钱一下子变为400元,有人看出来馒头比米饭能多储存两天,于是就用自己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