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论导向作用。这样的事情和对这样的事情的宣传,现在看来,都是反人道的。
中国古代没有民调系统,民意的表达有很多巧妙的方式,王陵母亲的话“善事汉王,汉王长者,终得天下”就是一种民意指向。王陵母亲的这句话,不知当时有没有广泛传播,不管是当时就开始传播,还是汉王做了皇帝以后再开始传播,这种英模典型的宣传报道,都有很好的集聚人心的效果。如果当时传媒业非常发达,这件事就可以让项羽立马输光光。还有一种是儿子不接受劫持和绑架,化悲痛为力量,结果也是父母牺牲。
刘邦创造了第三种方式:
刘邦的老爹老妈后来也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要活炖刘氏翁妪威胁刘邦,刘邦笑着说,咱俩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我妈就是你妈,你要把咱爹咱妈煲成老火汤,你能喝下去,我也可以来一碗。后来有人讲刘邦不孝,不堪为人君,父母就烹仍然谈笑风生,活脱脱一个大流氓。我却不这么看,我认为刘邦是个谈判专家,很懂心理学,表面上很无赖,实际上却片言救了父母。项羽有时是个浑人,煮过很多人,煮过的活人如那个发明“沐猴而冠”成语的韩生,煮过的死人如王陵的母亲,但终究没有煮刘邦的爹妈。刘邦的言语和态度,可能提醒了贵族出身的项羽,用这样下作的手段来玩胜之不武。为了泄愤,项羽煮人;但在战场上,靠煮人家的父母来赢取胜利,项羽还不至于如此没有品位。
放羊娃也有乡愁(1)
项王使趣义帝行,其群臣、左右稍稍叛之。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14页
冬,十月,项王密使九江、衡山、临江王击义帝,杀之江中。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14页
刘邦从汉中出兵的当年,项羽就把义帝芈心同志发配到了郴,即今天的湖南郴州。芈心从楚王做到义帝,级别高了,权力却小了。刀把子里面出政权,在乱世,没有军事上的实力,也就没有政治上的地位。第二年,项羽又密使九江王英布,把这位具有高贵血统、放羊娃出身的义帝弑了(用词尽量规范一点儿)。司马光很讲究用词,这次老人家用了“杀之江中”四个字,看来,在司马光心目里,义帝也严重贬值——杀之江中,就是水煮放羊娃喽。
顺便说一下,有研究者统计,司马光仅形容战争的词就有三十多个,“征、伐、犯、侵、攻、掠、袭、定……”,极其准确考究。大家读《通鉴》时,不妨格外注意一下。
义帝在临死前,望着江边的青草,或许正好有个放羊的在远处吹笛子呢,不知道他有没有感慨造化弄人。秦二世想做个平头老百姓,弗许;义帝想重新做回放羊娃,一样是弗许。
刘邦反出巴蜀,好像没有打什么旗号,比如“吊民伐罪”、“清君侧”一类,可以说师出无名,充其量是个“还乡团”,大家想家了,所以要常回家看看。项羽把义帝干掉,于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反而给了发动内乱的刘邦一个“正名”的机会,原本刘邦一年来,用词都是“袭”、“掠”一类,没有名头,这下好了,正想睡觉了,项羽殷勤地把枕头递过来了。
项羽分封诸王后,霸王做得很不合格。霸者,维持秩序也。封王三个月后,首先是齐王田市的大将田荣不服,不让齐王到封国,因为封得不公正,反而田市比较乖,悄悄地上任去了。田荣嫌自己的领导窝囊,干脆干掉田市,联合彭越一起反对项羽。对这样的反叛行为,项羽哥哥只派了一个叫萧公角的去###,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个小角色,结果吃了败仗,没有搞掂。为了树立权威,经常还要杀鸡给猴看,现在鸡都跑到头上拉屎了,项羽还不知道在忙什么。
项羽在忙什么呢?把韩王“废以为穰侯;已,又杀之”。
霸王没有恪尽“霸”的职守,天下又重新进入无秩序状态,从此以后,“霸”字在中国,字的本意改变了,成了蛮不讲理的意思了。项羽没有改变中国,只是改变了一个中国字。
天下又乱套了。陈馀打败了常山王张耳,张耳归附了汉王刘邦,并做了儿女亲家;陈馀“迎赵王于代,复为赵王”(赵王是被霸王改封为代的),赵王再掉过头来,封陈馀为代王,这个乱劲;汉王又立韩襄王的孙子信为韩王,于是刘邦旗下,除了一个韩信外,还有一个韩王信,一不小心,就把我们搞晕了;后来汉王把魏王豹也搞掂了,顺便把殷王卬也逮起来了。这么说吧,这一两年,大家都在做“合并同类项”的工作,把王减少,最后只剩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