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部分(第3/4 页)
张耆等代表皇家利益的众臣也没闲着,虽说口舌不及文人,但却极其懂得击其要害的宗旨,抓住开封府内法治由开封府尹总领的要点,直接攻击开封府尹趋利避害无能失职……他们到没有把武人牵扯进来,但是辩驳的话语却始终不弱。
至于最开始被皇帝点名阐述事情的秦翰则被众人抛诸脑后,变成了静观其变的闲人。
老而弥坚的荥阳伯老丁奎则闭口不闻天下事,始终一副半睡半醒的模样。
曾经站出来言语攻击秦翰试图摆脱自己罪责的石保吉,听着文官们花样百出的言辞,彻底变成了呆头鹅。
稳坐龙椅的赵恒倒是对这种场面司空见惯,甚至还饶有趣味的在内心揣摩手下臣子的言辞。
自檀州一战之后,他就明白了,即便贵为皇帝,也不是能无所不为的,要不怎会会有当初被寇准那个老家伙拉到战场上的机会?
所以,檀州之战结束之后,他就想了个法子,把寇准打发出京城,如今朝内几个派系各有争执,他这个皇帝才好高枕无忧,若是让手下大臣同声和气,他这个皇帝的日子就别想好好过了。
至于眼下这事?
在他眼里根本不算事,区区杨景宗根本不被他放在心上,宫内杨妃贤淑,但刘妃也不差啊,而杨景宗这厮惯会花言巧语哄骗杨妃,办的事情却经常让他这个皇帝头痛,现在舍了一个杨景宗,可以打击文官的威望、调整宗正寺,还可以整饬武人的秩序,尤其石保吉这厮,自檀州之后,嚣张跋扈,也该敲打一下,这种舍一得多的事情,怎么说都划算得很。
拿定了主意的赵恒镇定了下来,冲着身旁小黄门使了个眼色。
小黄门尖细的嗓子响了起来,“众臣肃静,陛下有旨……”
争执的大臣们顿时消停了,一个个面面相觑的无言后退,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众卿稍安勿躁……”赵恒慢悠悠的开始说道:“朕心中已有主见,众卿无需再议……杨景宗即刻押往宗正寺大牢,其帮闲杂佣关至大理寺监,石保吉闭门思过三月,另罚俸三载,宗正寺卿赵卓去职,开封府尹吴文礼尸位素餐,去职,由尚书省申斥,派往外省……”
众臣你看我我看你,半天不得言语。
皇帝拿定了主意,舍了一个杨景宗,然后各打五十大板,谁能有意见?
……
夜里戌时,紫宸殿烛火熄灭,众大臣纷纷返家。
秦翰裹着披风,坐在一顶肩舆之上,有些无语的仰望星辰。
他有好多谏言根本没机会诉说,想起之前吵得头痛的场面,再想想白日灵州的一种面孔,不知道心底怎的涌起了一阵悲凉……
…………………………………………
注:1仲文卿家,仲文,秦翰表字。卿家,唐宋时期皇帝对臣子的尊称。
2而立之年,古人讲三十而立。文中秦翰讲‘尚未及而立之年’意为罗某人年轻。
3宗正寺,专责管理皇族事务,明清时称作宗人府。
附:感谢“孤星夜”和“若海清凌”两位书友的微信红包打赏!
第一百节 三天
三天的时间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过就是几顿饭或者几次睡眠的轮回过程,不分哪个时代,对于无所事事的人来说,均为如此。
但对时刻感觉到肩头压力重重的罗某人来说,则完全相反。
三天的时间,汴京城南庄子里的人,被他驱赶得犹如拴在磨盘旁边的小毛驴一般奔走不停。
当然,忙碌的成果也是显著的。
首先,原本粗陋简单没有任何防御设施的庄院,构筑起了三道织网式的防御,以及四道不同方向的逃生路线,到最终布设完成,这座庄院虽不能说固若金汤,至少可以抵挡三五千宋国禁军两个时辰的全力进攻;
其次,被驱赶忙碌的人,不仅仅是挖掘冻土层构筑防御,还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被散布了出去,这些人以两到三人为一组,分散在了汴京城的不同方位。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平素无事时在各自住处的方圆五百米内闲晃并记录下他们所看到听到的一切大事小情,此外,若遇到有人攻击城南的庄院,则会有人传讯给他们,而他们则会在汴京城的各个角落煽风点火;
第三,在庄院靠近运河岸边新建的房子处,几个收粮的店面开始完毕,不单是店面所需的幌子制作完成,大到河岸的木质停驻码头,小到收购粮食的计量工具,全部制作完毕。
这三项一朝完成,罗开先才松了一口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