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第3/4 页)
很快,那份遗书的内容成为了那位服毒自杀的舒公公的最终供状,这起案件,也获得了“空前”地突破。
尚膳监提督太监舒良与尚膳监掌印太监郑印因旧怨而互起杀心,结果舒良亦遣人毒死了郑印,却不知道,郑印送给舒良的毒棕被误送往了太子宫,致使太子宫宫女二死二伤。
心中惶恐不安的舒良虽然几经狡辩妄想要将一切责任推托到那郑印的身上,并且还伪称郑印是服毒自尽而亡,可惜,人民群众的眼睛,呃,是三法司的官员们的眼睛是雪亮的,锦衣卫的精英们的能力是大大的。
很快再次查出了那郑印的颈骨被扭断,由此断定,郑印服毒,分明是被胁迫,而且,对方还担心其不死,在其服药之后,又暗施重手,断其颈骨,其手段之恶劣,心性之狠毒,令人发指。
据闻,乃是一名被舒良所买的大内侍卫所为,这名大内侍卫很快便被抓捕,不过被抓捕时,其人已知事泄,留下了一封认罪书后服毒自尽。
历时近半个月的时间,经过了一系列的深挖内幕和案情剖析,经过了三法司以及锦衣卫的缜密侦察和审问之后,最终得到了一个不是真相的真相。
而这半个月的时间里,不论朝野,都是议论纷纷,对于这个所谓的真相,大多数人都持一种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毕竟此案里边充满了许多的疑点。
例如那位大内侍卫,过去与舒良并无太多的交集,而且据传,查抄这位大内侍卫家中时,在其府中,并没有发现什么贵重金属:例如大量的金、银。搜出来的银两不足五百两,哪怕这五百两银子全是舒良给的。
一位堂堂大内侍卫,这卖命的价格似乎也低的太可怜了点,那这个贿赂和收买之说实在是显得有些勉强。
而郑印在京师里置有外宅,家资巨万,如今已是垂垂老矣,怕是不需要再熬多久,便可向天子企休以安度晚年,况且郑印此人心情温和少与人争,未曾与宫中宦官发生过什么矛盾。
另外,据说,郑印死时,颈骨未折,只不过是后来再次验尸时,才偶然发现的……
零零碎碎的各种消息凑到了一块,虽然真相仍旧是一团迷雾,可是,却给三法司拿出来的那个结案呈词打上了荒诞的注脚。
甚至有几名大脑塌方小脑失衡的说书人准备想通过这段故事来演绎出一个惊心动掀的侦探章回小说,不过他们很快被锦衣卫以扰乱管理治安的大罪,给押进了锦衣卫大牢。
没有人敢再明里猜测事件的真相,但是,朝臣与百姓们心中的熊熊八卦之火然后在燃烧着,街边闲语,肆中私话,房中密言,常常言及此事,各种隐晦的猜测和推理层出不穷,却没有一个人会去真正地相信三法司拿出来的破玩意。
而此时,远在宣府的太上皇终于也有所动作,遣使臣往京师而来,并且是以明诏的形式。这份太上皇诏书的内容,更是让人们对这起谋弑皇太子的案件,涂抹上了一层诡异的阴云。更确切地说,是往风雨飘摇的京师,又丢进了一枚重磅炸弹。
远在宣府边镇的太上皇对于皇太子被谋弑事件表达了深切的关注和严重的愤慨,并且认为应该对造成这起事件的犯罪者进行严惩,以防止再发生此类事件。影响到大明朝江山社稷传承的正统性与合法性,给人民群众一个圆满的交待。
其二,作为曾经犯过严重错误的太上皇认为,自己过去之所以会犯那么大的错,做那么多的坏事,其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自幼长在深宫里,连野草与禾苗都没分清楚过,更不明白什么叫民生痴苦。
所以,作为经历过了沉重的过去,而进行了严格而又慎重的反思的太上皇作出了一个艰难而又不甘的决定。认为,皇太子不应该在走自己的老路,大明的皇统继承人不能再如自己一样,十数年如一日,连宫门都没有迈出去过。
想世祖皇帝,自幼随太祖征伐天下,终随继太祖之志,威霸天下,仁宗皇帝、宣宗皇帝虽不能沙场立功,却也常年奔波往来,解民间之疾苦,方有仁宣之治……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贤老子有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总之千万句名言汇成了一句话,皇太子不能再这么无所事事地呆在深宫禁苑里,读再多的书,那也是死读书,不知民间疾苦,日后又怎么能够了解大明的百姓子民?成为了位像世祖或者是仁宗皇帝和宣宗皇帝那样天下人称颂的好皇帝?
这份明诏抵达了京师,直抵那朱祁钰的案头,还没来得及完全地从太子谋弑案件中完全恢复过来的朱祁钰觉得就像是一柄万钧重锤,又狠狠地砸在了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